两帮人马汇合成一支大部队,参观也就变成了走马观花。不过谢凌峰该问的刚才都问过了,剩下的问题主要是想和陆戬谷以及子玉探讨,而三江村的众人也都醉翁之意不在酒,不时的和老许打听大安乡养殖场的情况。
禾丰养殖场有六个大棚,两个养猪、两个养鸡,还各有一个大棚用来育种和做实验。现在山城县的十个养殖场,种苗也都是在这里繁育的。按合同这部分的收益一年内都归农大,一年以后育种的工作就会交给各个养殖场,而农大就只做技术指导。
“今天这些出栏的小鸡都要杀完吗?”谢凌峰看着门口装卸的拖拉机问。
“是啊,看着多,实际上也就是稍微缓解一下采购的压力。御八珍还是得指着你们县的产出呢!”姬帮德答道。
“这烧鸡卖的这么好,五千只一天就没了!御八珍现在有多少门店了?”于谦玥讶然。
“阿姨,不都是门店销售啊。”子秀解释:“我们这个月将将有100家门店,一天平均消化一千只烧鸡。可是奉天铁路局要的多,每个月的缺口都很大。”
“啊,你们的烧鸡火车上也有了!”于谦玥挺长时间没回春城,也没有出差,并不知道这件事。
“春城到山城的火车上就卖,我还买过一只呢,十块钱,和店里的一个价。”刘洋插嘴。
“那下个月,老许他们养殖场的出栏,不就够了吗!”林利民试探着问。
“那才哪到哪啊!”姬帮德感慨:“奉天局一个月就要五万只,现在只能供应两万只,加上那两万五,还有五千的缺口。”
“可五十家都出栏了,一个月最少十万只呢。”许乡长有些忐忑,他可是要建十家养殖场的,成熟期,每个月就要出栏两万只。
“全国有18个铁路局呢!”子秀怼了一句,却把老许怼乐呵了。
“县长,缺口这么大,您的计划是不是保守了。要不就拿俺们大安乡做试点,今年就做十个、二十个的养殖场啊。”
“你也不怕被撑死。”谢凌峰瞪了老许一眼道:“等你那两家出栏了再说吧,别贪心不足蛇吞象。”
“那不能,县长。俺们准备的可充分了。”许乡长趁机表功:“俺们镇上派了两个兽医在禾丰跟着学习,还组织五六个骨干来刘教授这里打下手。养殖场那边也有一百多个村民在轮流学习,俺们还给附近的水洞村发了五千只鸡雏,准备边学边养,两不耽误。”
“行啊!老许你是来真格的了。村里散养的效果咋样?”许乡长是御八珍的常客,刘洋和他混的也挺熟,但也是第一次听说散养这码事儿。
“没有圈养的长得快,但吃的也少,花不了几个钱。平时都是老人、妇女和孩子照顾,挣多少都是偏得的。我寻思效果要是好,就让老百姓都养个十只八只的,俺们镇有18个村,一万多户,一家养20只,就是二十万只。一年养三茬,每家就能增收200多块。要是产蛋鸡,还能再多点。”
“你这个思路好!”谢凌峰称赞道:“没想到你老许还真是为老百姓着想,水洞村要是成功了,我就再给你批八个养殖场,全镇实验成功了,我在年底干部大会上,亲自为你庆功。”
“县长,你就瞧好吧!”老许很激动,有县长的大饼,他的动力更足了。
“老吕,我觉得咱们也可以试试啊!”林书记低声和吕建国商量。
“嗯,我觉得咱们可以大胆一点,养猪也可以尝试一下。反正是近水楼台先得月,咱们有事就可以找陆教授他们。”
“你们这么尝试也不是不行,但防疫工作一定要做好,而且养殖场的员工上下班要做好消毒工作。”刘洋提醒道:“我让防疫小组明天去大安看看,制定个防治措施。”
“我们肯定听专家的。”老许表态。
“这个藏富于民挺好的,老谢,要是成功了,可得好好表扬一下许乡长。”于谦玥觉得这样的小农养殖确实不错,有御八珍兜底,全县推广一下,民生会提升不少。
“是啊!”经老婆一提醒,谢凌峰也发现了这件事的好处,带着一群人来到禾丰的办公室,继续研究这件事的可行性。涉及山城县的内部发展,林利民一行人也不太适合旁听,三江村村委会的人便去了御八珍,看生鸡的屠宰加工情况,然后再考虑建养殖场的问题。
“老许,你和小江下午回大安,用三天时间把这5000只鸡雏的养殖情况摸个底,做个统计。我下周先去大安调研,然后走走几个有养殖场的乡镇。”谢建华又对农大几人道“刘教授,我想拜托你们也去大安乡看看,研究一下这黄羽鸡、产蛋鸡和白毛猪的农户散养计划,算算这个投入产出还有风险问题。”
“行啊,要不陆教授也想让我们尝试一下牛羊的散养,他下月初回来,就是带着实验样本一起。我们提前下去,算是打个前站了。”
“县长,白毛猪村里早就有养的了,不过长得没有咱养殖场的快。一月大的猪崽在咱养殖场长6个月就能出栏,散养的要8个月,还爱得病。”许乡长也想过猪仔散养的事,但因为周期太长,风险较大就放弃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