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书记的参观一直持续到了晚上,不过没有在大安吃饭,而是拉着子玉他们回到了市内。简单的吃了顿饭,就把三人送回了学校。
“建华,你舅舅这次来参观看得挺细啊!他老人家是不是有啥想法。”挥别于谦林,王建算是在领导加长辈的余威中活了过来,于是开始和小谢套磁。
“这我哪知道!要不你回家问问王叔。”
“拉倒吧,神神秘秘的,不爱说拉倒,哥哥我也没啥兴趣。”王建撇撇嘴,大咧咧的又道:“子玉,你家这段时间变化挺大的,比元宵节那时候又多了不少厂房,看来御八珍这生意挺好啊。”
“有话说,有屁放。”子玉一听王建这假模假式的话语,就知道他又要撩闲了。
“生意好的话你的零花钱就多,哥也不要求太多,隔三岔五的给咱们加个餐吧,一只烧鸡就成。”
“你就这点出息,亏我以后还想带你发财呢。早知道这么好满足,我不如给别人这个机会。”子玉还没有告诉两人股份问题,现在还言之过早。
“别啊!姬哥,我错了,求你带我装逼带我飞吧。”王建拉着子玉的胳膊,瞬间戏精附身,就差喊义父了。
“滚蛋吧,忙活了一整天还不消停,晚上再去教室自习,刷两张数学卷子换换脑子。”
“不要啊!大哥,咱休息休息不行吗。”王建大喊,吓得路过的同学一哆嗦。
“行了,别耍宝,下周月考多做准备,没准这次就250了。”谢建华插嘴道。
“你才250呢!我是要进前250名的。”王建口嫌体正直,也不再嚷嚷,跟着子玉回了班级。
一周时间过去,月考的成绩下来,八人小组又各有进步。
刘梅梅班排第二,年级十五名,短时间之内很难再有进步,高一期间能守住就是成功;
姬子玉班排第五,艰难的挤进了年级前四十,这次是39名;
刘冰倩班排第九,年级前进了几名,排到了86名;
辛蓉数学和物理有些失误,班级第十四,年级名次未变,还是在130名左右摇摆;
杨洋超常发挥班排十五,和辛蓉差了两分,年级排136名;
谢建华班排十六,稳中有升,年级前进了五名,排145名,班级排名咬住了杨洋的尾巴;
潘达勇班排二十名,艰难的挤进了前两百;
王建班排二十六名,差一点就是货真价实的250,年级排到252名,让他很是遗憾。
这次考试,二班的整体成绩略有提升,各科的年级排名也升多降少,班主任小刘同志便悄悄的加大了密卷的检核力度。子玉等人自是不惧,其他同学却怨声载道,小谢又一次成为众矢之的。
学校的生活简单而又平静,随着期末考试的日子越来越近,同学们的精神也就越来越紧张,连王建都收敛了许多,准备再次冲击250。
“姬子玉同学,姬子玉同学,请来五楼会议室,请来五楼会议室。”
7月4日上午的大课间,子玉几人正在篮球场投篮,就听到大喇叭突兀的召唤,一时有些茫然。这是啥情况?家人寻找还是犯了啥事,子玉暗忖,但也急忙撇下众人,跑去去水房
洗了洗手,便又一溜小跑的上了楼。
“报告!”小会议门前,子玉大喊。
“请进。”听到有人回复,子玉推门而入。
只见室内有七八个人在交流,看到子玉进来,便齐齐转头。
“姬子玉,这几位是奉天来的客人,想买你在校刊上的那首《丁香花》。”语文课任刘老师介绍道,她也是文学社的指导老师之一,知道这首歌的版权归属。
“你好,同学。我是粤省深市艺术团艺术总监、乐队队长李纯博。”一个面熟加耳熟的声音响起,子玉这才发现是那个他很欣赏的民谣教父。
在中国内地流行歌坛,这哥们堪称独树一帜的全能型歌手,集词曲创作、演奏和演唱于一身的他,一首《小芳》就整出来个“李纯博年”的大陆歌坛盛景,第二年的《一封家书》又是万人空巷,成为了传世经典。他还开风气之先的以都市民谣曲风,拓展了流行音乐的发展之路。在创作题材上对于“知青”及对于乡土和社会平民的热忱关注,更让他的音乐具备了承载历史的文学价值。
他的歌声既不盛气凌人,也不虚张声势,而只是这么悄悄地用音乐袭击我们的耳朵,对于很多寻找梦想,在城市的各个角落、写字楼、高速路边匆匆而行的异乡过客而言,他的歌声总是能一击即中,轻易地就触动这些人的心。他的作品和演唱极具人文气质和一种充满人性的美,质朴、清新,亲切、平和。他拥有众多的听众和歌迷,更难得的是他被各种生活层面的人们由衷地接受,用真诚、细腻和接地气的语言、曲风,深深地影响了一代人的审美趣味。
“李老师,您好,有事儿您直说。”姬子玉没有再绕弯子,以学生的方式直接摊牌。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