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号,姬子胜的婚礼虽然已经结束,但招待宴还有两场。中午这一场是昨天有事来不了的,晚上则是招待帮忙的人。这些事儿有五哥和六哥的坐镇就行,所以一早姬子栋、马三和子玉就一起去了山城县。今天药材市场开业,姬子栋和马三在港城受刘家照顾,今天人家办事情,他俩去捧场是基本礼仪。更何况既有谢凌峰的面子在,也有厚德食品二厂相邻的原因,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嘛。
“我爸座位旁边的就是牛书记,是抗美援朝下来的,很厉害!”谢凌峰讲话时,小谢陪着子玉、王建几人站在围观群众里,低声介绍:“他旁边的是副市长宋炳坤,常务,和我舅舅一起工作过,也挺支持我爸的工作。”
“那我大伯旁边的是谁?”小倩问。
“不是统战部就是侨联的,我不太熟悉。”
“我爸咋也都来了?他又不管这事。”王建问。
“这是县里的大事儿,你爸咋能不来!”小谢恨铁不成钢的道:“都过去半个月了,能不能别再迷迷糊糊的了!这次月考你成绩要是下降了,你看我找赵姨告你状不!”
“别介啊,大哥!我就是嘴贱。您老人家别往心里去!”王建赶紧说小话,颓废的感觉已经消散了很多。年轻人,哪有那么多的悲春伤秋。
“今天人真不少啊!”看着四周的人群,刘梅梅对小倩道:“这老些人来做买卖得赚多少钱,你家要发啊!刘大小姐。”
“你可别和他俩学,净埋汰人!我可生气了。”小倩掐了刘梅梅一下道:“再说,这市场是大伯和他的港城朋友们共同投资,我爸就是一个看摊儿的。”
“你大伯这也算报效祖国了!是君子齐家的榜样啊。”刘梅梅正色道。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奶奶说这是我家的家训,大伯也是给我们这些后辈做榜样来着。”小倩道。
“还是咱们国家的文化有影响力!不论是谁,不论身在哪里,只要受过传统文化的熏陶,都有一颗经世济民的心。”梅梅感慨。
“鲁迅不是说:传统文化像小脚老太太的裹脚布,又臭又长!”王建有些诧异:“现在谁还学那玩意,都是西风东渐,响应改革开放,向发达国家学习呢!”
“那句话可不是鲁迅先生说的!”刘梅梅鄙视的看着王建道:“传统文化有好有坏,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哪能一竿子都打死。你以后多看点书吧!”
“多看书没用,他就是没长心!”小谢应和:“我爸原先就是想让我去文科班,考一个中文类的大学,以后去政府机关比较容易。而且平时他和我舅都爱看一些历史类的书籍,梅梅说的这些,我爸也说过。”
“传统文化已经深入到咱们基因里了!”子玉不想搅了局,便拉着众人退到人群后面,借着这个机会和大家好好交流一下。
现在的高中生信息来源比较狭窄,开智相对比较晚。而这个阶段正是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如果不能好好的引导,很容易被一些似是而非的理论迷惑,走入歧途。更有甚者会被有心人引导,被大众舆论所裹挟,成为愤世嫉俗的“愤青”,和自己较劲,和社会作对。一旦在这里蹉跎了岁月,再转回头就是十年、二十年之后了。
“你们的理想是啥?”姬子玉问。
“啥理想不理想的,又不是小学生写作文!”王建嘟囔。
“瞅你这损出儿!浑浑噩噩的,连个理想目标都没有。”小谢叹口气道:“我家里就想让我去政府机关,做个公职人员。我虽然不太想去,但也不知道除了去那里,还能干点啥好!做买卖我也不懂,搞科研我也不会,玩艺术咱也没那细胞!等那时候,咱就尽量的为老百姓做点实事儿吧。”
“我想做一个有学问的人,以后能在大学教书。”刘梅梅道。
“我以前就是想考个学校,管它是大专还是大学的,能找个工作就好,起码能为家里减少点负担。”小倩想起以前的生活,语气有些低沉,又道:“现在我家里的情况好了,陪奶奶回老家也让我开了眼界,所以我就想考一个好大学,到处去看看,以后做个有用的人。”
“你呢!”姬子玉问王建。
“我以前没啥想法,就是按照家里的安排,走到哪算哪,反正我也犟不过他们。不过现在我就想考个学校,远点走,毕了业能干点大事儿,不想回来被他俩管着。”王建眼神有些黯然。
“别光问我们,你呢。”刘梅梅问子玉。
“可能我说的不准确,我想问大家对自己未来的想法,可以叫理想,也可以叫目标。”姬子玉道:“我以前的理想、目标,或者说对生活的憧憬和大家也差不多。不过去年开始,我就想让家人能活得更好。然后在力所能及的状态下,帮助身边的人,比如你们,比如亲朋好友,比如杨洋、辛蓉、苏斌、李洪,比如说三江村的人。如果力量再大一点,就帮帮我能够得着的那些人,比如说御八珍的员工,比如说大安乡、山城县的老百姓。最后还有余力,就看看能不能帮助更多的人,比如说煤河镇、仲道区、山城市、东北的这些父老乡亲。”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