葬礼结束后,司马相独自回到府邸。庭院中落叶纷飞,他坐在回廊下,回忆着与楚庆庆相处的点点滴滴。曾经两人在书房彻夜探讨治国方略的场景还历历在目,如今却阴阳两隔。此时的司马相,虽已年近七十,却不得不再次打起精神。
司马相沉浸在回忆之中,楚庆庆那断断续续、带着不甘与无奈的话语仿佛还在耳边回响:“朕原本……以为,熬都能熬死你,但……天命难违,朕要走在你前面了,你都这么老了,我怎么……就是熬不过你呢?”
那时的楚庆庆躺在病榻上,面色苍白如纸,气息微弱却仍强撑着精神。他看向司马相的眼神里,满是复杂的情绪。“我年少登基,是你辅佐朕,朕最忌惮的人……是你,最器重的人也是你,最得意的人还是你。可惜……我怕,我怕你权力太大,取而代之。”
即便病入膏肓,楚庆庆作为帝王的心思依然深沉。他虽知大限将至,却仍试图以言语敲打司马相。而司马相,即便权力滔天,面对病中的君主,依旧毕恭毕敬,不敢有丝毫造次。毕竟,在这封建王朝,君臣纲纪如同一座大山,压在每个人心头。
楚庆庆归天后,司马相遵循遗命,开始辅佐他的哥哥楚定。在之后的十几年里,司马相殚精竭虑,为楚国的稳定与发展费尽心力。朝堂上下,在他的操持下井井有条。
时光匆匆,转眼间司马相已年近九十。此时,他将国家大权还给了楚定的儿子楚茂茂。尽管此时的他在朝廷上依旧有着极大的影响力,可谓一手遮半边天,但他已无意于权力的纷争。
司马相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府邸。踏入大门,往日熟悉的庭院此刻却让他生出几分陌生之感。绕过回廊,远远便瞧见自己六十多岁的大儿子正蹲在园子一角斗鸟。
阳光斑驳地洒在地上,大儿子专注地盯着两只鸟儿争斗,嘴里还不时发出兴奋的呼喊,丝毫没察觉到父亲归来。司马相静静地站在那里,看着眼前这一幕,心中五味杂陈。
曾经,这个儿子也是怀揣着雄心壮志,渴望在朝堂有所建树。自己忙于辅佐君王,对子女的教导难免有所疏忽。如今,看到已过花甲之年的儿子还如此玩物丧志,他不禁长叹一口气。
听到这声叹息,大儿子这才如梦初醒,慌乱地站起身来,看到父亲后,脸上露出一丝尴尬与愧疚。“父亲……您回来了。”声音里带着些许忐忑。
司马相缓缓走近,目光落在那两只仍在扑腾的鸟儿身上,沉默良久后说道:“你已六十有余,人生至此,本该看透许多事。我一生都在为楚国操劳,即便到了这把年纪,也不敢有丝毫懈怠。可你看看你,大好时光尽耗费在这些玩乐之事上。”
大儿子低头不语,双手不自觉地揉搓衣角,似是在思索该如何回应父亲。过了一会儿,他嗫嚅道:“父亲,孩儿自知无用,朝堂之事复杂多变,孩儿实在无心也无力参与,倒不如寻些乐子,度过余生。”
司马相微微摇头,眼中满是失望:“你以为人生在世,只需寻乐便可?家族的荣耀、国家的兴衰,难道你都不放在心上?我们司马家世代受楚国恩泽,理应为国效力,可你却如此消沉。”
大儿子抬起头,眼中闪过一丝倔强:“父亲,您一生为楚国鞠躬尽瘁,可又得到了什么?权力再大,终究也会老去。孩儿不想像您一样,到老了回首一生,满是疲惫与操劳。”
司马相愣住了,儿子的这番话如同一记重锤,敲在他的心间。他一直以为自己所追求的一切都是值得的,为了楚国的安定繁荣,付出再多也无怨无悔。可此刻,从儿子的角度看去,自己的一生似乎又太过沉重。
司马相淡淡的说道:“恐怕只有我的小儿子司马昭仪,才能继承我的位置。”大儿子听闻此言,神色微微一变,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情绪,有惊讶,也有难以察觉的嫉妒。
“父亲,为何您如此看好昭仪?”大儿子忍不住问道,语气中带着一丝不服气。
司马相停下脚步,转过身来,目光望向远方,仿佛透过时空看到了小儿子的身影,缓缓说道:“昭仪自幼聪慧好学,心怀大志,对家国之事有着远超常人的见解。他不仅熟读经史子集,更懂得审时度势,心系天下苍生。”
说着,司马相陷入回忆,“还记得那次朝堂之上讨论边关战事,诸多大臣各执一词,莫衷一是。年仅弱冠的昭仪竟能条理清晰地分析局势,提出的策略更是切中要害,连那些久经沙场的老将都不禁为之侧目。”
大儿子微微皱眉,反驳道:“仅凭一次表现,怎能断定他就能担当大任?”
司马相目光坚定地看着大儿子,严肃说道:“这并非偶然。平日里,他刻苦钻研兵法谋略,关心民生疾苦,时常与有识之士交流探讨。他的眼界、胸怀以及那份对国家的赤诚之心,都让我坚信,他有能力扛起司马家的重担,继续为楚国效力。”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