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元封六年,暮春时节,长安城内依旧透着丝丝凉意。未央宫的宫殿巍峨耸立,在晨曦的映照下,泛着冷硬的光芒。随着卫青西征大宛凯旋,大汉在西域的威望如日中天,汗血宝马的引入更是极大地增强了汉军骑兵的实力。刘彻端坐在未央宫的宣室殿中,听着大臣们汇报着此次西征的后续事宜,心中满是开疆拓土的喜悦。然而,岁月不饶人,他已年过半百,身体逐渐不如往昔,脸上的皱纹日益加深,精力也大不如前。但朝堂与后宫的纷争,并未因他的衰老而停歇,反而愈发激烈,如暗流涌动,随时可能掀起惊涛骇浪。
朝堂之上,卫青因西征之功,威望达到了顶点。他身姿挺拔,面容坚毅,虽历经战火洗礼,却依旧散发着沉稳而强大的气场。许多大臣纷纷依附于他,以图在朝中获得更大的权势与地位。这引起了一些人的嫉妒和不安,其中御史大夫张汤,为人狡黠,善于揣摩圣意,一直觊觎更高的权力,见卫青势大,心中暗生一计。
一日早朝,大臣们依次奏事完毕,朝堂上气氛略显凝重。张汤身着朝服,神色凝重地出列,先是恭敬地向刘彻行了一礼,而后高声说道:“陛下,臣近日听闻一些流言,说卫将军功高震主,其麾下将领众多,在朝堂和军中影响力极大,恐有不臣之心。”此言一出,朝堂上顿时一片哗然,大臣们纷纷交头接耳,目光在卫青和张汤之间来回游走。
刘彻闻言,脸色微变,他原本深邃的眼眸中闪过一丝不悦,冷冷地看着张汤,质问道:“张汤,你此话可有证据?卫将军为我大汉立下赫赫战功,你莫要无端揣测,诋毁功臣。”刘彻的声音在大殿中回荡,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张汤连忙跪地,身体微微颤抖,惶恐道:“陛下明鉴,臣不敢污蔑卫将军。只是如今卫将军权势过重,难免引人猜忌。臣以为,为防万一,陛下可适当削弱其权力,以保朝堂安稳。”张汤说这番话时,眼角余光偷偷瞥向卫青,只见卫青神色平静,波澜不惊,但紧握的双拳却泄露了他内心的愤怒。
此时,主父偃站出来反驳,他身姿挺拔,声音洪亮:“张大人,你这是何意?卫将军一心为国,出生入死,如今你却以莫须有的罪名诋毁他,居心何在?陛下,卫将军的忠心日月可鉴,切不可听信谗言。”主父偃言辞激烈,字字铿锵,朝堂上的大臣们分成两派,一派支持张汤,认为卫青权力过大需制衡;一派支持主父偃,力挺卫青。双方各执一词,争论不休,声音此起彼伏,让刘彻眉头紧皱,心中十分纠结。
他深知卫青的忠诚,卫青自年轻时便追随他,南征北战,为大汉扫除边患,立下了汗马功劳。但张汤的话也不无道理,权力的平衡一旦打破,后果不堪设想。他的目光在大臣们身上一一扫过,心中暗自权衡利弊。思索良久,他终于开口:“此事暂且搁置,容朕再斟酌一番。诸位爱卿,若无其他要事,便退朝吧。”说罢,他站起身来,在太监的搀扶下,缓缓走向内殿。
退朝后,刘彻独自在御书房沉思。御书房内,摆满了各种古籍和奏章,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墨香。他坐在书桌前,手中把玩着一枚玉佩,思绪飘回到卫青多年来南征北战的场景。卫青率领汉军,在大漠中纵横驰骋,与匈奴展开殊死搏斗,为大汉开拓疆土,那些胜利的捷报仿佛还在耳边回响,心中满是感激。但张汤的话也如一根刺,扎在他的心头,让他不得不警惕权力失衡带来的朝堂动荡。
正想着,卫子夫前来探望。卫子夫依旧容颜秀丽,身姿婀娜,她轻轻走进御书房,来到刘彻身边,温柔地问道:“陛下,臣妾见您神色忧虑,可是朝堂之事让您烦恼?”刘彻叹了口气,将朝堂上的争论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她。
卫子夫听后,微微皱眉,眼中满是关切:“陛下,卫青将军的为人臣妾是知道的,他对陛下忠心耿耿,绝无谋反之心。只是如今朝堂复杂,难免有人挑拨离间,陛下可要明察。”卫子夫的声音轻柔却坚定,如一缕春风,抚慰着刘彻烦躁的内心。
刘彻点头道:“朕自然相信卫青,只是这权力的制衡,朕不得不考虑。皇后,你说朕该如何是好?”刘彻看着卫子夫,眼中满是期待。
卫子夫想了想,缓缓说道:“陛下,不如给卫青将军一些虚职,让他远离朝堂纷争,同时对他的赏赐照旧,如此既能安抚他,又能平衡朝堂权力。”卫子夫的建议条理清晰,切中要害,刘彻听后,觉得有理,心中有了主意。
与此同时,后宫中也发生了一件大事。王夫人顺利诞下皇子,刘彻欣喜若狂,取名刘闳。他对王夫人和刘闳宠爱有加,常常在处理完朝政后,便来到王夫人的寝宫,陪伴他们母子。这让其他妃嫔心中嫉妒不已,尤其是李姬,她自上次被刘彻责罚后,一直怀恨在心,如今见王夫人得宠,更是妒火中烧。
李姬的寝宫布置得奢华却略显压抑,她坐在铜镜前,看着镜中自己略显憔悴的面容,心中的怨恨如野草般疯长。她找来自己的心腹太监,恶狠狠地说:“王夫人这贱人,凭什么独占陛下宠爱?我要让她尝尝失去一切的滋味。你去给我找个巫女,我要诅咒她和她的儿子。”太监面露难色,额头渗出细密的汗珠:“娘娘,巫蛊之术可是大忌,万一被发现,可是死罪啊。”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