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间,大宋与西夏对峙已经过了四五个年头,且不说大批士兵的伤亡,巨大的战争开销也让国家不堪重负,大宋朝廷越来越希望以一种较为体面的方式,寻求这场战争的结束。
此时宋辽已经修订达成新的盟约,于是按照约定,辽国向西夏转交了要求停战的国书。宋朝也随即遣使前往西夏递交国书,表达了希望停止对抗的和平愿望,国书中说,只要李元昊放弃对外称帝,其他的都好谈。
但和需要大量养兵屯粮的宋朝不同,以战养战的西夏没有什么经济负担,他们不急于结束或者说更乐意于战争状态。因此对于辽国舅舅的来信、宋朝的来使,西夏就极度缺乏停战的诚意。
迫于压力,庆历三年(1043)春正月,李元昊正式派遣使者来到延州,要求到开封觐见大宋皇帝递交国书,这是宋夏之战之后,李元昊第一次派使者前来,但是颇有些应付的味道。
在这个国书复文里,李元昊自称“男邦泥定国兀卒曩霄上书父大宋皇帝”,“兀卒”是西夏语的音译,意思就是皇帝;“曩霄”则是李元昊新改的名字。
这对于宋廷来说,是绝对不能接受的。作为曾经的一名臣子,让大宋皇帝承认你的称帝,代表着皇权秩序的崩溃、正统地位的削弱。而对于李元昊而言,称帝这件事情能让他获得辖区最高法理地位,按他说法就是“如日之方中,止可顺天西行,安可逆天东下”,因此他也决不愿放弃帝号。
对这样所谓的“和平国书”,范仲淹坚决反对签署。他直接看穿了李元昊的用意:“李元昊坚持对宋称帝号,这正说明他的野心。这个时候的遣使求和,只是担心宋辽的同时施压,在使缓兵之计罢了。”
富弼和庞籍也说:“李元昊不向我们称臣,明显这次求和只是在应付,看来他们还是野心不死。”
君臣们最后形成了统一意见,大家都认为,李元昊显然是想与大宋分庭抗礼,这是不可接受的。由此赵祯决定,拒绝西夏的无理请求。
就这样,宋夏之间的第一次和谈,因为自称“兀卒”、不称臣,未获宋朝方面同意。
五月,辽兴宗致书来宋,询问“西夏约和之事了与未了”,辽国那边也很着急,因为协议写得很明白,只有辽国协调成了,那边宋才给钱。眼看宋夏还在闹腾,辽国急了,于是又派人去西夏催促,让外甥李元昊不要喊什么“兀卒”,赶紧停战,我还要赚钱呢。
在舅舅的催促下,李元昊第二次派来了使者,而这次的要求更像是一次扯淡,变得更加的荒诞和敷衍,让宋朝君臣一下子陷入了无语癫狂。要求“巨细凡十一事”如下:割地、增加岁赐、放开西夏青盐入宋境贸易、允许党项人至京师贸易、不称臣、自立年号……他们也说了,按宋朝要求,自己这边可以不称“兀卒”,而是谐音改称为“吾祖”。
朝议时,几乎所有的官员都痛斥李元昊狼子野心,尤其是对李元昊自称“吾祖”的反应最为强烈。欧阳修说:“什么叫吾祖?吾就是我,祖就是祖宗,这要是同意了,以后大宋国书就得叫人家祖宗,这情何以堪。”
由于西夏强硬的态度,宋夏双方在边境继续保持着剑拔弩张的高压状态,然而事情的转机很快就来了。
庆历四年六月,边境传来消息:“辽军正在辽夏边境集结,准备征讨李元昊,而另一边李元昊也已点齐兵马准备应战。”
这消息来得太过突然,让大宋朝廷一时间陷入了迷惑,这两个国家一向关系好得亲如一家,天天舅舅长外甥短的,怎么着现在就突然打起来了。这个时候还有人提出了怀疑,是不是辽夏两国在演戏?真正目的是两国完成集结以后,突袭宋朝。
又过了半个月,准确情报才传了回来。辽夏两边确实是已经打起来了,起因是有一个生活在辽夏边境的党项部落,原本是一直依附于辽国的,后经李元昊招抚,叛逃归了西夏,还杀了不少辽兵,这才激怒辽国大举征讨西夏。
到了七月,辽国遣使来宋,先是申明了辽国现在和西夏进入了战争状态,然后居然说开战的原因是为了宋朝:“先前李元昊有负于宋朝,我们大辽不了解情况,现在终于知道是怎么回事了,所以立即攻打西夏。希望兄弟之国宋朝和大辽保持一致,一起与西夏彻底绝交。”
大宋朝廷心里很清楚,这次辽夏战争的缘由就是他们自己之间的矛盾,结果辽国还非得顺带着卖宋朝一个人情。
刚过没两天,西夏使者也紧跟着来了,递交了新的国书,态度极度诚恳,表示李元昊通过反思,突然觉得大宋皇帝说的是对的,愿意削去帝号称臣,以后和大宋和平共处。
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是西夏害怕两线作战,赶紧跑宋朝这边安抚情绪来了。
大宋到底该怎么办呢?朝里有很多人看到辽夏关系水火不容的现状,觉得报复西夏的机会来了,热血沸腾地表示要和辽国联手,彻底打垮西夏。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