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丰西征结束了,大多数武将碌碌无为,种谔却能从中脱颖而出,这其间,他没有去凭借显赫的家世,而是单纯靠着个人的才华和不懈的努力。
战后,他反思了导致失败的根源性运粮问题,思考出可以通过不断前移边境、从而减少境外运粮距离的大胆战略构想。就这样,他把目光盯上了一个西夏的军寨,迫不及待地想要验证自己的想法,这个地方就是葭芦寨。
这葭芦寨虽然是个寨子,但战略地位极高,它位于横山崇山峻岭的葭芦河川口,拿下了他就等于控制住了宋夏之间重要的一条交通要道,并能够辐射周边很大一片区域。但葭芦寨临近西夏重兵防守的宥州,要想吃掉这个寨子,种谔必须先把宥州的敌人清理掉。
元丰三年(1080年)三月,种谔让鄜延军提前结束了休整,派手下大将曲珍率领两万步骑向东川方向进发,途中是大张旗鼓,还不断抢掠西夏的边民。宥州的夏军守将反应还是很快的,派出三万骑兵等候在东川口,打算以逸待劳,以多胜少。
这些夏军从中午等到下午,又从下午等到黄昏,按路程计算,那些宋军早就该到了,但迟迟不见人影。正在他们疑惑间,却从身后突然冲出大批宋军,猝不及防间夏军被杀得大败,宥州守将也被当场砍杀。
种谔的战术堪称战争艺术:原来,他让曲珍的先锋部队大张旗鼓东进,故意引起所有人的关注。当西夏铁骑在宥州城外空等三个时辰,鄜延军主力却已如幽灵般穿越死亡谷,从绝壁攀援而下,疾风骤雨一样闪击夏军背后。那一战,种谔不仅斩获宥州守将首级,更在横山腹地种下楔子——葭芦寨的烽燧与米脂城相望,恰似大宋刺入西夏命脉的两柄利刃。
宋军就以此为据点,不断对夏境进行袭扰,掠夺了大量资源。
试验成功了,于是一个更详尽、深远的战略谋划在种谔的脑海中诞生,他亲自进京面见了赵顼,说出了他的宏大计划:“横山延袤千里、土地肥沃,百姓骁勇善战,又出产战马和盐铁,我们应从宋境沿着米脂、银州、宥州、夏州、盐州一线依次修建城寨、再夺得城池,梯次性把横山区域握于我手,把这里的强民战马、山泽之利尽归中国。基于此,我们就可俯视兴、灵,直覆巢穴。”
紧接着,种谔提出了这个战略的第一步,那就是依托米脂向银州方向筑城,他并根据多年的实战经验,规划出了最为合理的筑城地址。
实话说,种谔的战略眼光可谓是相当犀利独到,他的这个方法虽然见效慢、花费大,但没啥风险,只要宋军发挥出擅长守城的优势,就能不断挤压西夏的生存空间,直到把他们彻底榨干挤死。
想象到这么美好的愿景,赵顼很兴奋,立即派了个自己最信任的特派员跟着种谔一起回西北实地考察。特派员名叫徐禧,着名军事发烧友。
这位徐禧大哥从小就不屑于读书取得功名,几十年间他一个人走遍宋朝南北各个最危险的边境,做了个战争的逆行者。哪里打仗了人家都是往回跑,他反而是迎着上,跑上去盯着人家砍人,死劲琢磨该怎么杀人,于是脑子里积累了一大堆稀奇古怪的想法。
后来他经人推荐,见到了皇帝,然后把他那些天马行空的想法一股脑地倒了出来。赵顼是大为倾倒,惊讶地予以评价:“朕阅人无数,还没有见过像你这样惊才绝艳的人。”单从这句话来说,赵顼是觉得徐禧比富弼、王安石、王韶都要厉害了。然而事实真是这样吗?
我们在定义秦始皇、汉武帝时候,经常会加之军事家这样的头衔,很多人不理解,说这只是帝王,根本没带兵打过仗,凭什么叫做军事家。而事实上,“千里马不一定是伯乐,但伯乐一定是千里马”,只有高水平的内行领导才能准确识别出专业的人才,才能甄选出专业的方案,大家才能众志成城干好事情。
而赵顼将用事实证明,如果领导是外行,就没法提拔出内行的好干部,原先正常“能者上,庸者下”的晋升机制将被打破,会吹会捧但无德无才的人占据高位、威风一时,而真正有才能的人却不得重用,被埋没、被压制。而徐禧也将用亲身经历证明,“嘴炮王者”是根本不行的。
这徐禧一路上走走绕绕,非常的固执己见,根本不按种谔所提的建设计划来考察。很明显,这徐禧是在创造新构思了:为什么非要贴着米脂修城呢,这样一点点地修建过去,猴年马月才能修进西夏腹地?我要的是功成在我、一鸣惊人。
不久后,种谔最担心的事情变成了现实,徐禧兴冲冲地把种谔喊了过来,无比自信地提出了他的方案:与其梯次性筑城缓缓前移,不如攻其一点,深扎西夏的核心区域,全力以赴盖出一座坚城,并在那里设重兵把守,让它成为进攻的桥头堡。据徐禧考察,他选定了远离宋境,位于银、宥、夏三州中心腹地的永乐川。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