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平夏城之战后,宋军一连串的攻击立即开始,陕西五路陆续收复司马光送出去的城寨,并在西夏境内构筑一系列的新的工事。
河东路取回葭芦寨,并向前筑起神泉寨、三交堡,形成了一道牢固的三角防线;鄜延路筑乌延口、开光岭等四寨,进一步控制了无定河和大理河的分水岭,占据了大片西夏的农耕地;环庆路取得白马川往灵州的据点,筑起兴平城,作为攻击西夏韦州监军司的踏脚石;熙河路则保持积极的姿态,在青石峡筑城,从西南逐渐逼近天都山。
而在战争焦点的泾原路那里,章楶在平夏城近郊筑起了四座城,全面控制石门城和葫芦河西岸,并在那里驻扎第十一将,保护这个关出部。其后,章楶下令部队推进六十里,在没烟峡的进出口筑起两座堡寨,堵塞西夏从天都山入侵的路线。
损失越来越大了,西夏人必须拔掉平夏城这根顶在他们心脏上的尖刺,否则半壁河山不保,他们在第二年的元符元年(1098年)十月,发动了第二次平夏城之战。这一次西夏明显是急了眼,西夏史上最大规模的军事动员开始了,从贺兰山麓到河西走廊,从沙漠绿洲到黄河岸边,三十万大军,号称百万陆续集结。小梁太后甚至打开了王室的宝库,将历代积累的金银珠宝全部发放给士兵。
在出征前的誓师大会上,小梁太后身着戎装,手持先王李元昊传下的宝剑,对着三十万大军高呼:"此战若败,我等皆无家可归!"全军回应声震四野,连远在十里外的宋军斥候都能听见。
战前小梁太后及众将一起召开了战前会议,她在地图上亲手标绘出平夏城的位置,认为“平夏城视诸垒最大”,是破局的核心,如果攻占平夏城,则其余堡寨的抵抗会相继瓦解。
纵使动员如此庞大的军事力量,党项人直到最后关头仍小心翼翼地隐瞒作战目标,逼近边境线后,西夏兵团并没有向某一点集结,而是平行推进,对边境上的每一点都保持着威慑力。
可咱们的名将章楶哪里是那么好忽悠的,他从第一刻起就认定了西夏人的目标是这“平夏城”。原因很简单,这里是党项人的命脉,如此大张旗鼓的用兵,不可能只是个平平常常的越境打劫,因此目标必是此处。
就在小梁太后忙着“迷惑”宋军的时候,章楶早早就在平夏城加固工事,从其他四路西军调集精兵来加强兵力,同时派出了名将郭成、折可适驻守城内。
并没有让章楶等得太久,小梁太后不久就来了,她把三十万大军分配得井井有条,看上去还挺像那么回事,由名将阿埋负责进攻平夏城,并安排了中路的冲击阵营、左翼和右翼的辅助,另有另一位名将西寿监军司妹勒都逋负责在后督战。
在与宋军的常年拉锯战中,夏军也在成长,不再只是会骑马射箭,还学会了使用攻城器械,他们造了几百架高达十几米、下面带轮子的移动木质战楼,外面蒙上几层厚厚的牛皮,每个里面都藏上了近百个士兵,然后顶着箭雨就冲到了平夏城下,拿起镐头就对着城墙开凿;同时,阿埋还让人以帐篷作为掩护,偷偷地向城里挖起了地道。
这些都是西夏人在吃过宋军无数次苦头后才学会的招式,但悲哀的是,他们不知道这些东西早就过时淘汰了。
时间仅仅过了半天,西夏人就崩溃了,在等到足够多的战楼到达城墙下之后,城头上的猛火油就倾泻而下,刹那间火光冲天,一座座战楼都变成了爆燃的火炬,与此同时,他们的地道也被砸塌了,一群群的兵卒们都被埋在了里面,
首战失利的小梁太后哪里甘心,她下令部队就地驻扎,和宋军死死地对峙了起来。到此他们还不明白自己生不逢时,遇到的是宋朝的一尊战神,敏锐至极的章楶将全面发扬他那套“机动野战”的作战思想,第一时间发现夏军的各种软肋,贴心及时地送上各种“上西天”的服务套餐。
西夏人先是粮道被劫了。对于机动性较强的夏军来说,粮道被宋军劫是前所未有的稀罕事,但是人家章楶就是善于利用地形,死死地卡住几个谷口,让你粮食死活运不进去。
然后是一套行云流水般“夜袭”小连招。每次白天累得要死的夏军夜里刚想要睡觉,平夏城里的宋军就会马上出来偷袭,而且每夜来袭的方向、时间、地点都不同,这让夏军晕头转向、疲于应付。
为了应对宋军的连续劫营,有人给小梁太后出了主意,说不妨把各个营区连成一体,让夏军抱成一团,这样就能保证让宋军不敢再来了。这小梁太后是闻言大喜,立即令各营向中军集中、结成连营——现在我们高度怀疑这个献计的人极有可能是个宋军奸细,并且能肯定这个小梁太后文化水平不高,绝对是没研究过三国,不知道刘备在夷陵之战被吕蒙烧得有多惨。
于是乎,章楶送给尊贵的小梁太后最后套餐是“火烧连营”。三天后的深夜狂风大作,正是月黑风高放火天,章楶派出去的敢死队点燃了夏军的多处营帐。那一夜,火借风势映红了整个原野,炽热的火焰如同肆虐的巨兽,疯狂地吞噬着一切,黑暗中燃起的红光如同死神的身影。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