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大的心理落差让所有观众都措手不及,他们刚刚为狗子的壮举和幸存而欢呼,下一秒却被现实无情地击碎,原来那三声枪响,并非胜利的号角,而是狗子生命最后的绝唱……
那个沉默、倔强、用生命守护信念的英雄,最终还是没能逃过悲剧的命运。
这突如其来的结局,没有煽情的告别,没有冗长的煽情,只有冰冷的仪器和无声的字幕,带来的震撼却远比任何嚎啕大哭都更加深刻和持久。
足足过了好几秒,如同延迟反应一般,更加热烈、更加持久的掌声才再次爆发出来!这一次,掌声中饱含的是敬意、是痛心、是对电影力量的彻底折服。
灯光亮起,许多观众依然红着眼眶,用力鼓掌,目光聚焦在前排那个身材高大,却略显落寞的背影上面。
吕文,用他的演技,再次塑造了一个让人难忘的角色,他们在用这种方式,来表达对吕文和《天狗》所有主创的敬意。
《天狗》首映结束后的几小时内,关于电影和吕文的赞誉便以爆炸式的速度席卷了戛纳。
场刊《银幕》给出了惊人的3.6分!
这个分数在戛纳电影节中属于绝对的高分,通常只有极少数最受好评的影片才能获得,直接将《天狗》推向了金棕榈和各项表演奖的最热门位置。
标题也非常惊悚,“一部震撼心灵的现实主义杰作,吕文奉献了职业生涯最佳表演!”
《好莱坞报道》着重夸奖了一番曹宝平,“曹宝平导演以大师级的手笔,构建了一个令人窒息的道德困境。影片的叙事张力、视觉冲击力和情感深度都无与伦比。吕文的表演是教科书级别的,他几乎不用台词,仅凭眼神和肢体,就将一个被逼至绝境的普通人的尊严、恐惧和绝望刻画得入木三分。这是本届电影节迄今最有力的表演!”
《电影手册》则是提出了《天狗》的特殊之处,“《天狗》并非一部简单的‘中国电影’,它的主题具有普世性,关于个体的坚持和系统的腐败,关于沉默的大多数和暴戾的少数。吕文所饰演的李天狗,让人联想到希腊悲剧中的英雄,他的毁灭是对整个环境的终极控诉。技术层面,其紧凑的叙事和富有冲击力的镜头语言,完全超越了地域限制。”
这个倒是没错,《天狗》能获得如此赞誉,不仅是吕文演得好,曹宝平导得好,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剧情和角色塑造很符合西方审美。
这个……倒不是刻意为之,应该说是赶巧了。
有一定阅片量的观众,一眼就能看出来,《天狗》不但有社会现实主义电影的核心,还有惊悚电影的叙事节奏和好莱坞西部电影的个人英雄主义色彩。
除此之外,《天狗》讨论的是什么?
“个人对抗强权”“正义对抗腐败”“环境破坏”……
这些主题是全球性的,不需要深厚的中国文化背景也能瞬间理解并产生共鸣。
不像中国传统文艺片中喜欢讨论什么历史创伤、土地情结、儒家家庭观,大老外哪能看懂那些玩意……
更重要的就是强冲突和够直接的叙事,《天狗》的写实风格和强烈的情感冲击能够直接传递给观众,不需要通过缓慢的意境去慢慢感悟。它的“愤怒”是直给的,所以更容易在电影节上引发轰动效应。
反正不管是媒体还是影评人,甚至是观众,他们评价《天狗》的时候,用得最多的就是“有力”“毁灭性”“值得获奖”这些词汇。
吕文自然也成了影帝的头号热门选手。
几乎所有的评论,都在夸奖吕文,他的表演被形容为“沉默的火山”和“灵魂的震颤”,大家都认为吕文完美驾驭了狗子从隐忍、挣扎到最终爆发的全过程,尤其是最后爬行和死亡处理的克制和力量,赢得了极高评价。
反正在各大菠菜公司的赔率榜上,吕文的赔率是最低的……
然而,戛纳从不缺乏强者。吕文的势头虽然强劲,但仍面临几位实力不俗的对手。
对吕文威胁最大的肯定是《切·格瓦拉》的男主角贝尼西奥·德尔·托罗。
主要是题材太占便宜了,《切·格瓦拉》在国外有大批粉丝,史蒂文·索德伯格拍得又不错,影片时间跨度长,格局宏大,堪称史诗巨制。
而且德尔·托罗不管是外形,还是气质都模仿得极像,表演充满激情和理想主义的光芒。题材又具有极强的政治和传奇色彩,容易获得评委青睐。
还有马修·阿马立克,就是《法兰西特派》里那个无聊的警察局长,值得一提的是,那部电影的男主角正是德尔·托罗……
马修·阿马立克是《圣诞故事》的男主角,这是一部探究家庭关系的电影,也是一部法国电影。
马修·阿马立克的表演还行,很细腻,情感也很复杂,最大的优势就是国籍,他是法国本土实力派演员……
当然,除了这两位,还要警惕潜在黑马,欧洲三大电影节,最擅长的就是制造冷门。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