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五清晨六点半的城东项目工地东侧,薄雾还未散尽,地质雷达探测仪的屏幕已亮起淡蓝色光。苏晚蹲在探测点旁,手里攥着地质勘察报告副本,指尖在“隐伏断层走向:南北向”的标注上反复摩挲——昨晚睡前她查了近十年的区域地质数据,这片断层从未出现过活动性迹象,但雨水回收主管线若直穿断层,长期沉降仍可能导致管线接口渗漏,这是零碳项目的“隐性风险点”,容不得半点侥幸。
“苏工,地上凉,垫个垫子。”顾沉舟的声音从身后传来,他递过一个折叠防潮垫,另一只手拎着的保温袋冒着热气,“阿姨早上做的红枣小米粥,你昨天说有点低血糖,先趁热喝。”他蹲下身,将保温袋里的小菜摆出来,“还带了点酱菜,配粥吃开胃,一会儿地质专家来了,估计要忙一上午。”
苏晚接过粥碗,指尖触到温热的瓷壁,心里泛起一阵暖意。她抬头看向顾沉舟,眼底带着笑意:“你怎么知道专家今天会早点到?我也是今早六点才收到他们的消息。”
“昨晚跟地质勘察院的王院长通了电话,他说想赶在上午完成探测,不耽误咱们管线放线,特意让团队提前半小时出发。”顾沉舟拿起地质雷达仪的操作手册,手指在“探测深度≥5米”的参数上划过,“我还让陈特助准备了断层周边的钻孔数据,从2014年到2024年,年均沉降量只有0.5mm,属于稳定断层,就是怕管线接口经不起长期微小位移,得找个稳妥的处理方案。”
上午七点,地质专家李教授带着团队抵达。他们将地质雷达仪的探头贴在地面缓慢移动,屏幕上的断层影像逐渐清晰——断层带宽约2米,上下盘岩层完整,无明显错动痕迹。“苏小姐,顾总,从探测结果看,这是一条‘死断层’,近百年都没有活动性,年均沉降量0.5mm,远低于规范限值的2mm,属于稳定区域。”李教授指着影像图,“但管线若直穿断层,即使沉降量小,长期下来也可能拉裂接口,建议用‘柔性接头’处理,既能适应微小位移,又不影响通水效率。”
苏晚心里一松,随即追问:“柔性接头的成本和工期怎么样?要是定制的话,会不会耽误管线铺设?”
“不用定制,我认识一家‘华通管业’,他们有适配咱们管线直径(DN300)的柔性接头现货,采用天然橡胶密封,耐压等级1.6MPa,刚好符合雨水回收系统的要求。”顾沉舟拿出手机,调出供应商的联系方式,“我刚跟他们老板确认过,今天下午就能送样品过来,成本只要5.2万,比改道省9.8万,工期还能提前3天。”
陈曦这时抱着一摞资料跑过来,头发上沾了点草屑:“苏工,我查了国内的雨水管线穿越断层案例,用柔性接头的成功率达98%,上海虹桥的零碳园区就是这么做的,运行了5年没出现过渗漏问题。这是他们的运维报告,您可以参考。”
苏晚接过报告,翻到故障统计页——确实只有2%的案例出现轻微渗漏,且都是因为接头安装偏差,只要严格按规范施工,风险可控。她抬头看向顾沉舟:“那就定柔性接头方案,让华通管业今天送样,明天上午检测,没问题的话下午就批量送货,争取下周一启动管线铺设。”
顾沉舟点点头,立刻给陈特助发消息:“协调华通管业,下午两点前送3个柔性接头样品到工地实验室,同时准备批量供货合同,按最快工期安排送货。”
上午十点,柔性接头样品的检测方案确定——重点测密封性(1.6MPa压力下保压30分钟无渗漏)、伸缩量(轴向伸缩±50mm)、耐腐蚀性(盐雾测试48小时无锈蚀)。老周拿着成本核算表走来:“苏工,柔性接头加安装费总共5.2万,比改道省9.8万,还能提前3天完工,发改委那边肯定满意。我已经把这笔费用加到项目总预算里,还在节省范围内。”
林晓雅更新完施工计划,兴奋地说:“苏工,我把‘柔性接头安装’加到下周一的施工节点里,还标注了‘重点监控工序’,让监理全程旁站,确保安装质量。德国团队的托马斯刚才发消息,说下周会带运维团队过来,想现场学柔性接头的安装工艺,说是以后他们的项目也可能用到。”
苏晚笑着点头,心里满是成就感——从黏土改良到断层应对,团队总能在专业上快速响应,而顾沉舟的资源协调,更是让每一次危机都变成“优化成本”的机会。这种“专业共鸣+资源托底”的模式,正是他们能一次次破局的关键。
中午十二点,顾沉舟订了工地附近的家常菜馆,庆祝断层问题找到解决方案。饭桌上,他拿出手机,点开婚纱设计师发来的照片:“你看,裙摆的紫藤花刺绣又调整了,设计师说加了点银色丝线,在灯光下会反光,更显质感。下周六上午试穿,我已经跟你爸妈约好了,他们也想一起去看看。”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