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五点半,市会展中心的峰会大厅还浸在晨雾里,只有技术区亮着几盏应急灯。苏晚抱着笔记本电脑冲进会场时,IT团队的老郑正蹲在投屏设备前,额角渗着汗,手里的网线换了三根,屏幕上的“数据延迟”提示却还在闪烁。“苏工,之前的投屏软件和会场的网络协议不兼容,实时数据传过来会卡顿,我们试了三种软件都不行!”
顾沉舟紧随其后,手里拎着一个黑色设备箱:“别慌,我带了备用方案——这里有台4G工业路由器,不用连会场网络,直接用独立流量卡传输数据,再配合VLC投屏软件,之前在工地测试过,延迟能控制在0.5秒内。”
老郑立刻接过路由器,快速连接设备。苏晚打开笔记本,调出光伏幕墙的实时数据后台——屏幕上跳动的“281W/㎡”发电量,正通过4G信号同步传输到投屏屏上,进度条流畅滚动,没有丝毫卡顿。“成了!”老郑松了口气,调出延迟测试软件,“延迟0.3秒,完全符合演示要求,就算会场网络波动,也不会影响数据展示。”
苏晚蹲下身,仔细检查接线口:“把备用路由器也接上,做双路备份,万一这台出问题,另一台能立刻切换。另外,把市计量院的实时监控链接也准备好,等下要是有人质疑数据真实性,直接打开链接,让他们看官方监控。”
上午七点,参会人员陆续进场。李科长走到苏晚身边,手里拿着一份嘉宾名单:“今天来了不少大型开发商,还有省住建厅的领导,他们最关注两个点——一是你们怎么用绿色技术降成本,二是应对材料危机的应急方案,等下演讲时可以多侧重这两块。”
苏晚点头,指尖在笔记本上圈出“成本优化”和“应急预案”两页PPT,又补充道:“我准备了‘成本对比表’,把传统项目和我们的项目做了详细对比,比如单方造价从8500元/㎡降到5950元/㎡,每一项优化都标了具体金额,这样更直观。”
上午九点,峰会正式开始。李科长做完开场致辞,台下的聚光灯全部聚焦到苏晚身上。她深吸一口气,走上讲台,按下演示键——屏幕上跳出顾氏总部项目的航拍图,从竞标会时的方案漏洞,到落地后解决的钢筋、涂料、防水危机,每一页都配着现场照片和检测报告,台下的嘉宾纷纷拿出手机拍照记录。
“我们在项目启动初期,就建立了‘三层质量防线’:第一层是供应商筛选,每个品类至少考察3家工厂,样品送第三方检测;第二层是进场验收,所有材料抽样送检,比如钢筋要测屈服强度,涂料要测VOC含量;第三层是过程监控,像防水施工,每一条搭接缝都要做粘结强度测试,录像存档。”苏晚翻到“质量防线”页面,屏幕上跳出防水施工的现场视频,工人用热熔机焊接卷材的画面清晰可见,“正是这三层防线,让我们在遇到劣质钢筋时,能第一时间发现问题,当天就联系到替代供应商。”
台下突然举起一只手,是城东地产的张总,他皱着眉问:“苏工,你说光伏幕墙的实时发电量280W/㎡,这个数据会不会是临时模拟的?我们之前做过类似项目,实际发电量经常比设计值低10%,你们怎么保证数据真实?”
会场瞬间安静下来,不少嘉宾都点头附和——光伏数据虚高是行业常见问题,大家对“280W/㎡”的数值确实存疑。苏晚没有慌,立刻调出市计量院的实时监控平台,屏幕上跳出光伏幕墙的实时监控画面,右下角显示着“市计量院官方监测”的水印,发电量数据和她演示的完全一致:“张总,这是市计量院的官方监控链接,从7月1日光伏幕墙安装完成后,就一直实时监测,每15分钟上传一次数据,您现在用手机扫码,就能看到近7天的发电曲线,没有任何异常波动。”
她又补充道:“另外,我们和电网公司也做了数据对接,光伏幕墙发的电直接并网,每天的并网电量和计量院的监测数据误差不到1%,这是昨天的并网记录,盖了电网公司的鲜章。”说着,她调出并网记录的扫描件,屏幕上的“1256kWh”并网电量,和计量院的累计发电量完全吻合。
张总扫码查看后,笑着点头:“确实真实,你们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之前我们只做了项目内部监测,没对接官方平台,难怪总被质疑数据虚高。”
会场的气氛重新热烈起来,苏晚继续演讲,讲到成本控制时,调出“核心筒钢筋优化”的对比图:“我们把核心筒的‘双肢箍’调整为‘复合箍’,在保证抗剪强度的前提下,钢筋用量减少15.3%,单这一项就节省了86万;另外,雨水回收系统复用,每年能节省自来水费12.8万,3年就能收回设备成本。”
她顿了顿,拿出一份《成本优化明细》:“这是所有优化措施的明细,每一项都有财务和技术的双重核算,没有任何水分,会后可以发给大家参考。”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