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统的到访与献策,如同一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林凡的核心幕僚圈中激起了层层涟漪。礼葬刘表的提议,迅速被提上日程,由徐文牵头,庞统从旁协助,开始紧锣密鼓地筹备。此举意在收拢荆州士民之心,消息传出,果然在襄阳城内引起不少正向回响,许多原刘表旧部暗自点头,对林凡的观感改善了不少。
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就在林凡着手梳理内政、试图平稳过渡之时,外部的压力已接踵而至。
这一日,林凡正与徐文、庞统商议礼葬刘表的具体仪程以及后续接触各大士族的顺序,亲兵统领疾步而入,面色凝重地呈上一封帛书。
“军师,江东使者到了!是周瑜都督麾下的行军司马,名为吕范,此刻正在驿馆。这是他递上的周都督亲笔书信。”
林凡接过帛书,展开一看,眉头微蹙。信是周瑜的笔迹,言辞看似客气,实则绵里藏针。信中先是祝贺林凡“驱逐曹虏,光复襄阳”,随即话锋一转,质问道:“…然襄阳乃至南郡,向为荆州州治所在,景升公虽逝,然荆州牧之职,当由朝廷册封,或由景升公子嗣继承。今林公虽于国有功,然未经朝廷明诏,亦未与吾主吴侯及刘豫州(刘备)共议,便擅自据有襄阳,总督荆北,此恐于礼不合,亦易惹天下非议。望林公慎思,以免孙刘联盟和睦,徒生芥蒂…”
信的最后,周瑜“建议”林凡,要么将襄阳交还给“名正言顺”的刘琦(此时在江夏),要么就应由孙、刘、林三方“共商”荆州归属。
“周瑜这是兴师问罪来了。”林凡将帛书递给徐文和庞统传阅,语气平静,听不出喜怒。
徐文看完,面现忧色:“军师,周瑜此言,看似站在道义制高点,实则包藏祸心。他欲以孙刘联盟之势,迫使我军退出襄阳,至少也要让我等承认其对于荆州事务的干预之权。若处理不当,恐生边衅。”
庞统嘿嘿一笑,丑陋的脸上满是讥讽:“周公瑾好大的口气!赤壁之火尚未完全熄灭,他便想来摘我荆北的桃子了?刘琦公子在江夏,兵微将寡,仰他周瑜鼻息,将襄阳交给刘琦,与交给江东何异?至于三方共商,更是笑话,无非是想以二对一,迫我就范罢了。”
林凡点了点头,庞统的分析一针见血。周瑜此信,是试探,也是施压。赤壁之战,孙刘联军是主力,林凡算是趁势取利,周瑜心中自然不服,更担心林凡坐大,成为江东西进的障碍。
“看来,这江东使者,是场鸿门宴啊。”林凡站起身,踱步到悬挂的荆州舆图前,“周瑜想必也料到我不会轻易让步,派使者来,一是表明态度,二是探查我军虚实。”
“军师打算如何应对?”徐文问道。
林凡沉吟片刻,眼中闪过一丝决断:“避而不见,示弱于人;强硬顶回,授人以柄。需得见他,既要表明我方的立场和实力,让其知难而退,又不能彻底撕破脸皮,毕竟曹操尚在北面虎视眈眈,孙刘联盟目前对我而言,仍有利用价值。”
他看向庞统:“士元先生,你以为如何?”
庞统捻着几根稀疏的胡须,笑道:“军师所言极是。统以为,见,必须要见。而且要‘高规格’接见。不仅要让那吕范看到我军军容之盛,更要让他感受到军师麾下人才之济,绝非可轻辱之辈。至于言辞,当不卑不亢,据理力争。襄阳是我军将士流血(虽不多)拿下,岂能因他周瑜一纸书信便拱手相让?他可提刘琦,军师亦可提刘镇南(刘擎)!皆是汉室宗亲,谁又比谁名分更正?”
林凡抚掌笑道:“善!就依先生之言。文若,你安排一下,明日于郡守府正厅,会见江东使者吕范。伯勇,你调一队精锐甲士,于府外列队,要军容整肃,杀气腾腾!苏厉,你将我们掌握的,关于周瑜在江陵城下与曹仁对峙,进展不顺的消息,‘无意间’透露给吕范的随从。”
分派已定,众人各自领命而去。
翌日,郡守府正厅,气氛庄重而略带肃杀。
林凡端坐主位,身着深色官袍,气度沉凝。刘擎坐于其侧,以示共同主持。左侧以徐文为首,坐着庞统、苏厉等文臣谋士;右侧以周卓为首,邓义等将领按剑而立,甲胄鲜明,目光炯炯。厅外廊下,两排精锐甲士持戟而立,盔甲映着寒光,鸦雀无声。
江东使者吕范在内侍引导下步入大厅。他年约四旬,面容清癯,眼神灵动,一看便是精明干练之辈。见到厅内这般阵仗,他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惊异,但很快便恢复从容,上前几步,对着林凡和刘擎躬身行礼:“江东行军司马吕范,奉周都督之命,拜见刘镇南,林军师。”
“吕先生远来辛苦,看座。”林凡抬手示意,语气平和。
吕范落座后,也不多寒暄,直接切入正题,将周瑜书信中的意思,又更加委婉但也更加清晰地陈述了一遍,最后道:“…周都督之意,实为顾全大局,维护孙刘林三方和睦,共抗国贼曹操。以免因荆州归属之事,伤了和气,致使亲者痛,仇者快。还望镇南将军与林军师明鉴。”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