队伍行至城郊,一名斥候策马从前方赶来,翻身下马跪地禀报:“启禀公爷,大同总兵派人来报,也先已率两万骑兵逼近应州,大同、宣府边军已在应州外围布防,请求朝廷援军速至!”
陆砚昭眼神一凛,对身旁的李颖道:“传令下去,全军加速行军,日夜兼程,务必在五日内抵达应州!”
“得令!” 李颖高声应下,策马离去。
銮驾旁,朱厚照看着疾驰的队伍,眼中闪过一丝兴奋与坚定 —— 他知道,一场硬仗即将到来,但他无所畏惧,因为他身后,是大明的精锐之师,是忠于他的将士,是亿万百姓的期盼。
队伍一路向北,马蹄踏过尘土,卷起漫天烟尘,枭龙卫的旗帜在风中猎猎作响,带着一往无前的气势,朝着应州的方向疾驰而去。而此时的应州城外,也先的骑兵已开始攻城,喊杀声、火炮声交织在一起,一场决定大明边疆命运的大战,即将拉开序幕。
修改建议:内容在扩充点,使得字数达到4500字,即可
我将从火器点验细节、护驾演练的战术推演、宁王暗线的深层挖掘、送行场景的人物互动等方面扩充内容,丰富情节层次,确保整体篇幅达到 4500 字左右。
《锦衣之下之二公子的绣春刀》第 242 章:火器点验?御驾启行
正德十二年(1517 年)?春末
天刚蒙蒙亮,枭龙卫的校场上已燃起数十盏牛油灯,昏黄的灯光映照着整齐列队的两万将士。甲胄碰撞声、马蹄刨地声与工匠们的敲打声交织在一起,汇成一曲紧张而有序的备战乐章。陆砚昭身着绯色公服,外披一层玄色披风,手持朱厚照御赐的鎏金总兵官令牌,站在高台之上,目光如炬地扫过队列 —— 今日是亲征前的最后一日,火器点验、护驾演练、兵力集结三项要务必须全部完成,容不得半点差错。
“传我命令,火器点验即刻开始!” 陆砚昭高声下令,身旁的旗手挥动一面红色令旗,前营营将李颖立刻策马出列,手中捧着一本厚厚的火器清单,清单上详细记录着每一件武器的编号、工匠姓名与检修日期。
“前营第一至第十队,出列接受点验!” 李颖的声音洪亮如钟,响彻校场。一千名铳手应声迈步,动作整齐划一,将背上的连发八铳平举至胸前,铳口斜指地面,形成一片黑色的金属阵列。
李颖翻身下马,走到第一队前,随机抽出一名士兵的连发八铳,左手握住铳身,右手熟练地拆解枪管 —— 枪管内壁光滑无锈,显然是精心保养过的;他又检查了火帽与扳机,轻轻扣动扳机,“咔哒” 一声脆响,火帽精准落下。“合格!” 李颖高声道,在清单上对应编号旁打了个红勾。随后,他又让三名士兵装填弹药,对着百米外的稻草人靶试射,铅弹尽数命中靶心,甚至有两发直接穿透稻草人,嵌入后方的土墙。
“好!” 高台上的陆砚昭微微点头,目光转向校场西侧 —— 那里整齐排列着十门神威炮,炮身裹着崭新的红绸,炮口对着远处的土石靶场。赵小匠正指挥工匠们拆除红绸,露出冷锻而成的炮管,炮管上刻着细密的纹路,是为了增强散热性能。
“公爷,神威炮已全部更换冷锻炮管,每门炮都试射过五次,射程最远可达五百步,连续发射三十次后炮管温度仍在安全范围!” 赵小匠见陆砚昭走来,连忙上前禀报,递上一份试射记录,“这是昨日的试射数据,弹着点偏差不超过三尺,比旧炮精准度提升了近四成。”
陆砚昭接过记录,快速浏览后,指着其中一门炮道:“把这门炮的炮架再加固一下,瓦剌骑兵冲击力强,若在战场遭遇突袭,炮架不稳会影响射击精度。”
“明白!” 赵小匠立刻让人取来木料与铁条,亲自上手加固炮架。不远处,五百具 “一窝蜂” 火箭发射架排成五行,发射架由枣木制成,上面的三十个箭槽内嵌着裹着油纸的火箭,箭头上涂着黑色的火药,在灯光下泛着幽光。“这些火箭的引信都做了防潮处理,箭头的火药也按比例调配过,落地后能引燃方圆一丈内的草木,对付骑兵集群效果最好!” 赵小匠擦了擦手上的木屑,语气中满是自信。
巳时?护驾演练启动
火器点验刚结束,校场上的队伍便迅速重组 —— 两千名枭龙卫护驾营士兵结成圆形防御阵,阵内摆放着模拟御驾的黄色营帐,营帐周围架起三层轻便铁盾;五千名前营铳手在外围列成三排,形成梯次射击阵型;中营的十门神威炮则部署在营帐两侧的高地上,炮口对准校场入口,随时准备拦截 “来犯之敌”。
“王指挥使,护驾演练可以开始了。” 陆砚昭对刚抵达的王勇道。王勇身后跟着两百名锦衣卫精锐,他们身着玄色劲装,腰佩绣春刀,背上还背着短铳,腰间挂着烟雾信号弹 —— 这是陆砚昭特意让工坊为他们打造的,遇袭时可用来传递信号。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