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时?阳光透过帆布遮阳棚,洒在车厢内。汽车正行驶在京杭大运河沿岸的官道上,路面虽有些坑洼,但减震器发挥了作用,车身颠簸不大。陆绎接替父亲驾驶,车速稳定在每时辰二十里,窗外的麦田与河景飞速后退,引得沿途百姓纷纷驻足观望。
“你看,那边百姓都在看咱们的车!” 沈知薇指着窗外,笑着说,“刚才过驿站时,驿丞还问这是什么‘铁车’,怎么不用马拉,我跟他说是军工总院造的,他还不信呢!以后锦衣卫若用这车执行任务,或许能减少百姓关注,更便于隐蔽。” 赵小匠坐在副驾,手里拿着水壶,笑着补充:“等咱们到了苏州,怕是整个苏州城的人都要来看热闹。不过这也是好事,能让更多人知道军工总院的技术,后续推广汽车会更顺利 —— 若是枭龙卫或锦衣卫采购,还能带动批量生产。”
陆砚昭看着路线图,对陆绎说:“前面三十里有个小镇,咱们去那里歇脚,顺便看看能不能买到些干粮 —— 车里的点心快吃完了。我已让枭龙卫内卫组提前打过招呼,小镇驿站会做好接待。” 陆绎点头,缓缓减速,汽车平稳地停在小镇入口。百姓们立刻围了上来,七嘴八舌地问:“这是什么车?怎么不用马拉就能跑?” “这里面装的是什么?怎么还有响声?”
沈知薇耐心地解释:“这是军工总院造的汽车,用汽油做动力,比马车快还省力,我们要开去苏州。以后官府运输、传递消息,或许都会用它。” 百姓们听得啧啧称奇,有的还伸手摸了摸车身,不敢相信这 “铁家伙” 能自己跑。小镇驿站的驿丞闻讯赶来,看到陆砚昭后连忙拱手:“见过陆国公!内卫组的人已提前告知,汽油与午饭都已备好,您几位快进去歇脚。”
未时过半,众人在驿站吃过午饭,加满汽油继续赶路。陆砚昭接过方向盘,看着前方延伸的官道,对身边的人说:“这一路下来,汽车性能很稳定,就是路面若再平整些就好了 —— 等回到京城,我会跟工部提,联合枭龙卫直属营的工程队,把主要官道修得平整些,方便汽车行驶。” 赵小匠连忙记录:“陆国公说得对,我回去就画修路草图,同步推进汽车与基建改进。” 汽车的轰鸣声在官道上回荡,向着苏州的方向稳步前行。
申时?西南云贵曲靖府,电站建设工地一片欢腾,最后一根木梁被稳稳架在厂房屋顶上,工匠们铺上最后一片瓦片,用灰浆填实缝隙 —— 经过一个月的忙碌,电站厂房终于封顶,离通电的日子越来越近。
“封顶成功!” 总工匠张师傅站在屋顶上,举起手中的瓦片,大声喊道。下方的百姓们纷纷欢呼起来,有的燃放鞭炮,有的敲锣打鼓,工地上一片热闹景象。农户李大叔带着乡亲们,抬着刚杀的猪和酿的酒,送到工地:“张师傅,乡亲们没什么好东西,这点心意您收下,感谢你们为咱们建电站!以后晚上能用电灯,田里能用电抽水,日子就好过了!”
张师傅连忙走下来,接过东西,笑着说:“谢谢乡亲们,这都是咱们共同的电站,以后通电了,大家都能受益。后续安装锅炉和发电机,还需要大家帮忙 —— 预计两个月就能完工,年底前保证让大家用上电,到时候家家户户都能装电灯,孩子们晚上看书也不用愁了。”
李大叔点点头,眼里满是期待:“俺们都等着那一天!到时候俺家要第一个装电灯,让孩子们好好读书,以后也能像陆国公、赵院长那样,为朝廷做事!” 旁边的孩童们听到 “电灯”,纷纷围过来,好奇地问:“张师傅,电灯真的不用油就能亮吗?比蜡烛还亮吗?” 张师傅笑着蹲下身,摸了摸孩子的头:“比蜡烛亮十倍,晚上看书清清楚楚,等通电了,我第一时间给你们家装。”
申时渐深,夕阳洒在封顶的厂房上,百姓们围着工地载歌载舞,有的还拿出自家种的水果分给工匠们。张师傅看着这热闹的场景,心里满是感慨 —— 从一开始百姓们对 “电” 的陌生,到如今主动参与建设,云贵地区的电力梦想,正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一步步变为现实。
酉时?夕阳染红了京杭大运河的水面,汽车稳稳停在沿途的驿站院内。首日长途试驾共行驶了两百一十里,比预期还多走了十里,除了轮胎被小石子扎破一次,没有出现其他故障,赵小匠正蹲在车旁,更换备用轮胎 —— 作为军工总院院长,他始终关注汽车的每一处细节,以便后续改进。
“今日多亏了赵院长,扎胎的时候处理得快,没耽误赶路。” 沈知薇递过毛巾,让赵小匠擦汗,“这轮胎要是能再结实些就好了,路上的石子太多。以后锦衣卫用这车执行任务,若在偏远地区扎胎,怕是不好处理。” 赵小匠接过毛巾,笑着说:“沈指挥使放心,下次我试试用加厚的橡胶做轮胎,再在胎面上刻些花纹,防滑又耐磨 —— 这次是第一次长途,能走下来已经超出预期,后续改进会更贴合实际需求。”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