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要求提供30年前无图纸基础的混凝土强度报告,我反手掏出最新无损检测技术现场出具数据;专家质疑取消褥垫层的安全性,我调出全国同类工程案例和三维有限元分析模拟结果;当专家团准备妥协时,首席专家突然抛出致命问题——“你如何证明旧基础与新结构的差异沉降,不会导致架构变形?”
---
会议室里那股子混合着陈旧地毯、速溶咖啡和某种无形压力的气味,几乎凝成了实体。头顶的日光灯管发出低沉的嗡鸣,把一张张或严肃、或疲惫、或带着审视意味的脸照得清清楚楚。省电力公司评审会,变电站220千伏间隔扩建工程,焦点全在“利旧”那两个字上,以及下面那些三十多岁、沉默地承载着一切的混凝土基础。
“王工,”主位上那位头发梳得一丝不苟、眼镜片后目光锐利的首席专家李建国开了口,手指点着摊开的设计总说明,“这几个需要利旧的原有基础,图纸呢?三十年前的工程了,档案馆查不到。没有图纸,你让我怎么相信它的混凝土强度能满足今天扩建设备的要求?C20?C25?空口无凭,这是设计的基本依据,必须提供原基础混凝土强度检测报告。”
他特意在“检测报告”四个字上加了重音,嘴角微微下撇,带着一种惯有的、不容置疑的权威。
坐在汇报席上的赵辰,心里那根弦绷紧了一下,但脸上没什么波澜。他早知道这一关躲不过。电力设计院变电部的骨干,三十出头,身上还带着点学院里留下的书卷气,但眼神里已经有了不少应对这种场面的沉静。他调整了一下面前的话筒。
“李首席,各位专家,”声音平稳,吐字清晰,“关于原有基础的混凝土强度,我们充分理解大家对此的关切。由于历史原因,图纸确实缺失。因此,在初步设计阶段,我们就将此项列为关键技术问题。”
他略一停顿,目光扫过专家组那一排人,看到有人微微前倾了身体。“我们采用了现场无损检测的方法进行复核。具体是,”他拿起手边一个银灰色、类似平板电脑但更厚实的设备,“这是最新的超声回弹综合法检测仪,配合钻取少量微小芯样进行修正。”
他说话的同时,旁边的助手已经默契地将几张彩色打印的图谱和数据表格递送给各位专家。图表清晰,曲线规整,关键数据用醒目的颜色标出。
“我们选取了每个利旧基础的多个代表性部位进行了测试,”赵辰继续解释,语气不疾不徐,“经过数据分析与换算,最终确定原有基础混凝土强度推定值为26.8兆帕,相当于原设计标号C25的混凝土,且均匀性良好,满足本次扩建设备的承载力要求。原始检测数据和分析过程,都在附件三的第7节有详细记录,各位专家可以复核。”
他话音刚落,会议室里响起一阵轻微的翻动纸张的声音。有几位专家低头看着手中的数据,微微点头。李建国扶了扶眼镜,仔细看了几眼数据,没再说什么,只是在本子上记了几笔。这第一关,算是用硬邦邦的数据顶过去了。
短暂的沉默后,另一位身材微胖、声音洪亮的专家,搞结构的孙教授,接过了话头。他指着地基处理部分的图纸:“你们这个方案,取消旋喷桩复合地基的褥垫层,我认为欠妥!褥垫层是保证桩土共同作用、调整不均匀沉降的关键构造!你们直接取消,桩和承板硬碰硬,应力集中怎么办?地基土失效了怎么办?安全问题,不能光考虑经济性!”
这个问题更专业,也更尖锐。会议室里的空气似乎又凝固了几分。取消褥垫层是赵辰他们经过反复论证后提出的优化方案,能缩短工期,节省投资,但确实挑战了常规做法。
赵辰深吸一口气,点开了面前的笔记本电脑,投影幕布上瞬间切换了画面。
“孙教授,您提的这个问题非常关键。”他先肯定了对方,这是必要的姿态,“我们提出取消褥垫层,并非盲目决策。主要基于两点考虑。”
他操控鼠标,调出一张图表:“第一,我们调研了国内近五年内完成的十七个类似地质条件下、取消褥垫层的220千伏变电站间隔扩建工程案例。”幕布上出现一个表格,详细列出了工程名称、地点、地质概况、运行时间等信息。“这些工程至今运行情况良好,未出现因取消褥垫层导致的基础沉降或设备运行问题。这是我们收集的部分项目的运行回访记录扫描件。”
接着,他切换到下一个界面,是一个复杂的三维有限元分析模型。“第二,我们对此进行了专项的三维有限元数值模拟分析。”屏幕上,不同颜色的应力云图随着荷载变化而流动,“模拟结果显示,在本次扩建荷载和本地典型的粉质黏土地基条件下,取消褥垫层后,桩体承担了主要荷载,桩身应力在允许范围内,桩土应力比合理。由于原有基础经过多年压密,其下土体变形已基本稳定,新增荷载引起的沉降很小。设置褥垫层反而可能因材料的蠕变特性,在长期荷载下引入新的不确定沉降因素。”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