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幕右下角的时间数字无声地跳动至22:47。
林墨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显示屏的冷光在她疲惫的脸上投下浅蓝的阴影。CAD图纸上交错的红线与蓝线,像一张巨大的蛛网,将她牢牢缚在工位前。甲方刚刚推翻了第三版方案,要求“更具呼吸感与未来视野”的设计,而截止日期依然是雷打不动的后天清晨。
她习惯性地点开那个熟悉的绿色图标,微信窗口弹出。置顶的“山海光伏项目群”还在不断刷着新的修改意见,旁边,是闺蜜发来的几条未读消息:“周末约吗?新开了家brunch,据说班尼迪克蛋一流。”后面跟着一个垂涎欲滴的表情包。
林墨的手指在键盘上悬停片刻。她飞快地敲下:“还在苦海,甲方爸爸的‘呼吸感’快让我窒息了。”指尖在回车键上犹豫了一下,最终还是按了下去。消息发送成功的提示音很轻微,但在寂静的办公室里,却像一颗小石子投入深潭,在她心里漾开一圈细微而不安的回响。
那个传言,又一次浮现在脑海——公司的电脑,后台能看到所有的微信聊天记录。
这传言像一种无色无味的雾霾,弥漫在设计院的每一个角落。它没有明文规定,没有正式通知,却比任何规章制度都更具穿透力。它存在于老员工意味深长的提醒里——“小林,私人事情尽量用手机哈”;也存在于部门经理偶尔提及“个别同志要注意工作时间分配”时,那意有所指的目光扫视中。
林墨抬起头。视野所及,是设计部开放办公区熟悉的景象。像她一样留守加班的身影不在少数,一盏盏台灯在偌大的空间里切割出一个个孤岛。键盘的敲击声、鼠标的点击声、偶尔响起的微信提示音,交织成夜晚办公室的背景白噪音。然而,在这片看似寻常的忙碌之下,似乎潜藏着无数双无形的眼睛。
她想起上周,同事老张在茶水间压低声音说的话:“信息部那帮人,权限大着呢。后台一调取,你什么时候登录、跟谁聊天、发了什么文件、甚至撤回的消息,都一清二楚。”老张说话时,眼神还不安地瞟向墙角那个不起眼的黑色摄像头。
林墨收回目光,落在自己的电脑屏幕上。这台黑色的主机,此刻在她眼中不再仅仅是工作的工具,它更像一个沉默的告密者,一个内部植入了监听程序的金属囚笼。她每一次点击,每一句私语,都可能正被转化为冰冷的数据流,汇入某个她无法触及的监控终端。
二、蛛丝马迹:沉默的窥视与无形的枷锁
怀疑的种子一旦种下,看什么都觉得可疑。
林墨开始留意到一些细节。信息部的小刘,偶尔会悄无声息地出现在办公区后排,目光并不聚焦于某个具体的人,而是缓缓扫过一排排电脑屏幕,那眼神不像在提供技术支持,倒像是在巡视自己的领地。
有一次,她需要找一份上周传给甲方的参考图,文件名带着戏谑的标注——“甲方审美参考之迷惑行为大赏.jpg”。她明明记得存放在了桌面,却怎么也找不到。几天后,部门经理李伟在项目复盘会上,忽然意味深长地加了一句:“以后所有对外文件,命名务必专业、严谨,不要掺杂任何与工作无关的个人情绪。”林墨当时心里“咯噔”一下,手心的汗瞬间就沁了出来。
还有陈姐那次。陈姐是部门的老人,性格直爽,前阵子因为孩子生病,确实在上班时间用电脑微信多联系了几次医院。没过多久,她在季度绩效面谈中,就被委婉地提醒“要注意工作专注度”。陈姐从那以后,在公司电脑上微信聊天变得异常简洁,回复私人消息时,手指僵硬得像在敲代码。
这些碎片化的迹象,拼凑不出确凿的证据,却足以构筑起一种强大的心理威慑。它像一道无形的枷锁,锁住了指尖的随意,也锁住了语言的松弛。
林墨感到一种深刻的异化。这台性能强大的图形工作站,本是设计师延伸的手臂,是实现创意的伙伴。如今,它却异化成了一种潜在的威胁。人与工具之间应有的信任感崩塌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无时无刻不被审视的焦虑。她甚至开始觉得,连键盘的敲击声,都带着一丝告密的意味。
三、自我审查:在刀尖上跳舞的对话
因为心存忌惮,沟通变得小心翼翼,如同在刀尖上跳舞。
与男友的对话,从分享趣事变成了简单的“加班,勿等”。和闺蜜的吐槽大会,也精简为“忙,回头说”。那些能缓解压力、带来瞬间愉悦的闲聊碎片,几乎从她的工作电脑上绝迹。语言失去了鲜活的色彩,变得干瘪、功利。
项目群里,同样如此。面对甲方一些天马行空、不切实际的想法,没有人再敢像以前那样,发一个捂脸哭笑的表情,或者说一句“领导,这个落地有难度啊”。取而代之的,是清一色的“收到,我们研究一下”、“好的,尽快调整”。负面情绪和不同意见被强行压抑,沟通变成了单方面的指令接收与机械回复。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