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宸殿的丧钟余音似乎还在长安城的上空盘旋,混合着抄家锁人的铁链声、刑场上的号令声,共同构成了一曲权力更迭的残酷交响。
持续了半月有余的清洗风暴渐渐平息,朝堂之上,昔日盘根错节的长孙党羽被连根拔起,留下大片大片的权力真空。
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劫后余生的惶恐,以及对新秩序的窥探与期待。
所有幸存下来的官员,无论派系,都屏息凝神,目光聚焦在延英殿——那里,摄政王李贞与王妃武媚娘,正在勾勒着大唐帝国未来的权力版图。
延英殿内,灯火通明,却静得能听到烛火摇曳的细微声响。
巨大的大唐疆域图悬挂于东壁,西壁则是一张详尽的京畿十六卫府兵布防图。
李贞与武媚娘并肩立于图前,身后是堆积如山的官员履历档案和待批的任命文书。
李贞的脸上带着一丝难以掩饰的疲惫,但更多的是大权在握的凝重。
他指着疆域图,沉声道:“媚娘,长孙一党虽已铲除,然其势力遍布朝野,尤以关陇军镇为甚。如今中枢空虚,边镇不稳,当务之急,是迅速填补要津,稳定大局。”
武媚娘微微颔首,目光沉静如水:“王爷所言极是。乱局用重典,沉疴下猛药。此时正需大刀阔斧,擢拔贤能,将关键之位,牢牢掌控于我等信重之人手中。”
她转身从书案上取过一份早已拟好的名单,纸张上密密麻麻写满了名字、现任官职、拟任职位以及简短的评语。
“王爷请看,此乃妾身与裴炎、许敬宗等人连日商议,草拟的人事调整方略。”她将名单递给李贞。
李贞接过,仔细翻阅。名单条理清晰,分类明确:中枢决策、京畿防务、地方大员、财政漕运……每一项下,都列出了数名候选人,并附有简要的考评和推荐理由。
武媚娘在一旁轻声解说,她的声音平稳而清晰,对每一个名字都了如指掌:
“中书省为决策核心,不可有失。中书侍郎一职,至关重要。裴炎此人,出身寒微,然才思敏捷,处事干练,更难得的是,在此番风波中立场坚定,且与长孙旧系瓜葛甚少,可擢升为中书侍郎,参知政事。”
“侍中一职,位列宰辅,需德高望重者镇之。来济虽曾与长孙有旧,然此次未参与核心逆谋,且其族在山东士林中颇有声望,暂留其位,以示宽大,亦可安抚部分旧臣之心。
然,可增补刘仁轨为同中书门下三品,刘公刚正不阿,久在地方,熟知民情,可平衡朝局。”
“尚书省六部,户部掌钱粮,兵部掌戎机,吏部掌铨选,最为关键。户部尚书,可由戴至德接任,其精于筹算,为人谨慎。
兵部尚书,程务挺将军战功赫赫,威震北疆,升任此职,足以服众,亦可借此笼络边军之心。吏部……侍郎一职,可启用李敬玄,此人明习典章,与各派系牵连不深。”
她的手指移到京畿布防图上:
“京师安危,系于禁军。左卫大将军之位,可交由黑齿常之,此乃番将悍勇,对王爷知遇之恩感激涕零,忠诚可嘉。
右卫大将军,由窦怀哲担任,其家世尚可,且与长孙系素无往来。监门卫、千牛卫等要害,亦需换上可靠将领,如赵猛、李多祚等。”
“地方上,并州大都督府长史,可由王方翼出任,其文武双全,可巩固北疆。荆州、扬州等大都督府,亦需选派干员……”
最后,她提到科举:“今岁春闱,糊名誊录,选拔寒士颇多。可从中择其优者,充实御史台、六部各司及地方州县,既可打破门阀垄断,亦可培植新进,为国储才。”
这一套方案,几乎将帝国的军政财权核心,都换上了或与晋王府关系密切、或背景相对清白、或由武媚娘亲自考察提拔的官员。
尤其是程务挺掌兵部、黑齿常之等控禁军,意味着京畿乃至全国的军事指挥权,已悄然转移。
李贞仔细听着,心中暗暗赞叹武媚娘的思虑周详。
这份名单,考虑到了能力、资历、背景平衡以及忠诚度,几乎无可挑剔。
他基本表示同意,但在目光扫到“同中书门下三品”及几个刺史人选时,略微停顿了一下。
“媚娘,刘仁轨确为能臣,然其性情刚直,擢升过快,恐引人非议。至于这几位刺史人选,是否过于年轻,资历稍浅?
如今稳定为上,或可选用一些更为老成持重之臣?”李贞的语气带着商榷,却也透露出他作为摄政王,希望在最终决策上保留自己的考量。
武媚娘抬起眼,看向李贞,目光平静却坚定:“王爷,非常之时,当用非常之人。刘仁轨之刚直,正是革除积弊所需。如今朝堂亟待振作,岂能再沿用暮气沉沉之辈?”
她微微一顿,语气带着一丝不容置疑的力量,“至于资历,长孙无忌倒是资历深厚,结果如何?妾身考察之人,或许年轻,却如利刃新发于硎,正可斩断旧日藤蔓。
如今王爷初掌大权,诸事待兴,正需此等锐意进取、绝对可靠之臣,方能令行禁止,推行新政。若瞻前顾后,用人唯‘稳’,只怕旧弊未除,新机已失。”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