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者星辰大地一处偏远的山脚下,尘土飞扬中。
一群面黄肌瘦、衣衫褴褛的难民或坐或躺,眼神空洞地望着远方,空气中弥漫着绝望与饥饿的气息。
他们是为了逃避远方战火与饥荒,一路颠沛流离至此,已然耗尽了最后一丝力气。
就在这时,山道之上,出现了一列队伍。
为首的正是【释迦】,他面容慈悲平和,步伐沉稳。
身后跟着十余名年轻僧人,他们并非空手而来,而是用扁担扛着一袋袋沉甸甸的粮食,手中还提着硕大的锅具和碗瓢。
这些粮食,皆是他们于深山寺庙旁,亲手开垦田地。
一滴汗水摔八瓣辛苦耕种收获而来,自己平日都舍不得多吃,此刻却毫无保留地带下了山。
看到山下的惨状,【释迦】眼中悲悯之色更浓。
他并未多言,只是指挥着僧人们迅速行动起来。
寻来石块垒起简易灶台,拾取干柴升起篝火,淘米洗菜,注入清泉……
很快,米粥的香气伴随着炊烟袅袅升起,如同绝望黑暗中点燃的一盏明灯,瞬间吸引了所有难民的目光。
在【释迦】的安排下,粥饭有序地分发给每一个难民。
捧着那碗温热粘稠、足以救命的粥饭,许多难民再也忍不住。
泪水混合着米粥滚落,哽咽着向僧人们叩头感谢,称其为活菩萨。
一部分略有见识的难民,看出【释迦】气度不凡,言行举止皆透着一股安宁祥和的力量,绝非普通人。
待腹中稍有饱足,便鼓起勇气,围拢过来,向他叩问:
“多谢先生活命之恩!先生,您是有大智慧的人,求您指点我们这些苦命人,在这兵荒马乱的世道,我们到底该如何活下去?我们的路在何方?”
【释迦】盘膝坐在一块青石上,目光扫过一张张迷茫而渴望的脸庞。
声音温和而充满力量,仿佛带着一种能安抚人心的韵律:
“阿弥陀佛。诸位施主,世间皆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此乃八苦,无人可免。乱世烽火,不过是外相之苦,加剧了内心之惑。”
他顿了顿,继续道:“然,苦非永恒,惑非无解。佛曰: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
“如何活下去?路不在远方,而在脚下,更在心头。”
“外在的纷扰如狂风,内心的安宁如磐石。狂风可摧屋舍,却难移磐石。诸位当修习戒、定、慧。”
“持戒以修身,减少恶业,免受无妄之灾;修定以安心,不为外境所动,保持内心澄明;”
“生慧以破迷,看清世事无常幻灭之本质,方能于苦海中觅得解脱之舟。”
他所言皆是佛学精要,深邃玄妙。
难民们听得似懂非懂,只觉得有道理。
却又难以立刻把握其中精髓,脸上依旧带着困惑。
【释迦】见状,并不意外,只是淡然一笑,如同佛祖拈花。
这时,一个年轻的难民忍不住开口,问出了一个最核心的问题。
“大师,您总说佛,说佛法……那……到底什么是‘佛’?”
【释迦】微微摇头,声音愈发空灵而深邃。
“佛,非是泥塑木雕,非是高高在上之神只。佛,是‘觉者’,是‘觉悟之人’。”
他目光扫视众人,缓缓道:“我等人之一生,困于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染于色声香味触法‘六尘’,起贪、嗔、痴、慢、疑、恶见‘六惑’,造杀、盗、淫、妄、酒‘五戒’之业,历经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盛‘八苦’……故而烦恼不断,轮回不息。”
“所谓‘佛’,便是看破这一切虚妄,断绝无明烦恼,证得无上正等正觉,达到究竟涅盘之大觉悟者、大智慧者。”
他语气一转,变得更具感染力:“然,佛并非遥不可及。佛说众生平等,皆有佛性。人人心中,皆有一盏智慧灯,只因被尘垢烦恼遮蔽,光明不显。”
“欲成佛,首要便是‘守住本心’。不为外物所惑,不为欲念所驱,持守善念,明辨是非。其次,需‘积累功德’。善行善念,皆为功德,如灯添油,能渐破黑暗,显发自身佛性。功德圆满,智慧开启,便是成佛之时。”
“反之,若不守本心,放纵贪嗔痴,造下无数伤害众生之‘业障’,便是沉沦苦海,业障缠身,那便是‘魔’。”
听到这里,众人虽仍觉玄奥,却隐约对“佛”有了一个模糊的概念。
那不是外在的神,而是内心一种觉悟、智慧、慈悲的圆满状态,是可以通过修行达到的境界。
又有人问道:“大师,既然您说杀生是造孽业。那我们身为人,是不是就不应该吃肉?吃了肉,岂不是间接杀了生?”
【释迦】再次摇头,耐心解释道:“阿弥陀佛。施主此言,又落了下乘,陷入了‘痴’见。”
“天地万物,皆有生存之道。”
“狼吃羊,羊吃草,此乃天道循环,伦常所在,并非为恶。”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