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邢满仓家出来已是六点。到村口坐进小车里,谢凌峰便感慨道:“咱们的老百姓是天底下最朴实的老百姓!你为他们哪怕做了一丁点的好事,他们都能感激一辈子。刘教授,咱们可不能辜负了他们的信任啊。”
“谢县长,还是您做得够格,老百姓才这么拥护政府。我和老许都是借您的光啊!这么些年,我不是头一次听说给领导起外号的,但都是负面的、讽刺的居多。没想到这次听到个这么土气的,却是老百姓真正爱戴的。”刘洋感慨的说。
“看来这个散养计划真的对老百姓帮助很大,水洞村的成功是可以复制的!我今晚要和老许好好聊聊,争取早日推广到全县。刘教授,技术上的问题还得你们农大团队支持。”
“领导咋布置咱就咋做!”刘洋拍了一下马屁:“关键也得御八珍和禾丰解决上下游的问题,这才能让我们没有后顾之忧。”
“领导咋布置咱也咋做!”姬子玉鹦鹉学舌了一下。
“你小子,人小鬼大!”谢凌峰哈哈大笑,心情十分愉快。
晚餐是在乡中心的朝族饭店吃的,这里的饭菜都不错,关键是狗肉做得地道。谢凌峰难得的和刘洋、老许推杯换盏,乐的老许后槽牙都出来了。
子玉带着王建和小谢回了御八珍,他明天还要和姐姐一起过来。养殖场的扩编和散养计划的推进,都需要禾丰饲料的支持,所以计划要有所调整。
翌日上午,郑元开车把四人送到大安的新厂。
正在建的厂房有十亩大小,是紧挨着水洞村的一块滩头,处在两河相交的三角洲地带,一侧紧邻着国道,交通十分方便。新建的两条生产线已经初具规模,按照工程进度大概过两天就能投入使用。两侧还有很大的空间,做好防水防汛工作的话,还能再建十条八条的生产线。看样子老许是花了心思的,可惜大安还是太小,周围的农业人口也不足以支撑原料的供应。
“县长,我这预留的位置足够再建十条生产线的。要是还不够的话,可以从水洞村再捣鼓出来一百亩的土地。”老许豪气的道,昨晚他和谢凌峰喝到了半夜,却丝毫没有宿醉的模样,看来喝酒真是要看状态的。
“地方倒是够用了,可是周围这几个镇的土地面积,不足以支撑那么大的原料供应。”刘洋昨晚陪了半宿,状态不是很好。闻言反驳:“一条线满负荷是二十吨,十条线是二百吨,这可是一天的量,光发酵用得青贮原料就不能少于这个数。方圆十公里的乡镇不到五个,满打满算能供应十条生产线的,再多的话,运输成本就太高了。”
“别听老许瞎咧咧!他倒是想得美,这里就是禾丰的二期工程,有个七八条生产线就够用了。第三期工程必须放在县里。”谢凌峰道:“日产一百吨,就是七八万的产值,一年两千多万也就差不多了,还想逮着好吃的不撂筷儿啊!”
“我这不是想用熟不用生嘛!俺们这块的熟练工人多,养殖场也多,散养户也动的早,光俺们镇子就得用二三十吨。周围的几个镇子再一起弄,百十吨不是事儿。再往外卖一半,十条生产线算最基本的。”
“你这算盘珠子都打飞了!”谢凌峰挖苦道:“你是帮着大安搂住了,那县里怎么平衡?子秀,你们的计划是啥?准备哪天投产。”
“谢县长,禾丰饲料二厂的设计产能是一百吨,建设六条生产线。首批建两条,在八月一日投产。第二批也是两条,在十月投产。第三批原计划是明年四月份动工,五月初投产。本次招收员工六十人,二批次招收二十人,明年再招四十人,总计用工人数是一百二十人。”姬子秀拿出笔记本,和谢凌峰汇报道。
“这个计划要调整一下了。”谢凌峰留下姬家姐弟和刘洋道:“我准备这个月就开始加大养殖场数量,三季度要再建三十家养殖场,同时在全县大力推广散养计划。小江你过来一下,算算这阶段的饲料用量。”
“根据刘教授提供的数据,一头猪平均日消耗饲料1.1公斤,一只鸡消耗30—50克。一家养殖厂有500头猪,只鸡。一个养殖场一天消耗一吨的饲料,三十个养殖场就是30吨。散养计划现阶段的用量大概是养殖场的三分之一左右,加在一起也就是40吨,但每三个月就会增加10吨。”江秘书汇报完,合上笔记本。
“禾丰饲料一厂现在已经接近满负荷运转了,按照谢县长这个计划,禾丰二厂还得扩产能啊!”刘洋道:“这陆教授还准备八、九月份开始大力推广禾丰饲料,让我留出来二十吨的产能。我原本觉得差不多能够用,这么看来还是保守了。”
“扩产能倒不难!”姬子秀皱眉道:“就是资金要紧张了。”
“资金有啥问题,投资有压力?”谢凌峰问。
“这个月的股份变更刚完成,你们还没有看到报表。现在禾丰的资金投资足够用,但是加上垫付就不行了。”姬子秀解释道:“养殖场没有收入之前,都是投入,有的乡镇就要求饲料款月付,这样压力就转移到禾丰了。这两个月小公鸡出栏,他们就用成鸡来抵账,搞得禾丰和御八珍还得再核算一次。我怕一旦形成习惯,卖的越多,资金压力就越大。一天50吨,将近四万,一个月就是一百多万。”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