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三清晨五点的工地,寒风裹着沙尘掠过核心筒的混凝土墙面,发出“呜呜”的轻响。顾沉舟站在起重机旁,手里拿着力矩限制器的检测日志,指尖在“力矩偏差0.5%”的记录上反复摩挲——这是昨晚他让设备组连夜排查出的细微异常,虽在允许范围内,却容不得半点侥幸。
“顾总,您怎么这么早?”苏晚裹着厚厚的工装外套,拎着装满检测工具的帆布包快步走来,鼻尖冻得泛红。她刚走近,就看到顾沉舟递来一杯冒着热气的姜茶,杯壁贴着熟悉的便签:“温到55℃,刚好入口。”
“怕设备出问题,过来再核对一遍。”顾沉舟接过她手里的工具包,自然地挎在肩上,“力矩限制器有点偏差,我让设备组换了新的传感器,你再用检测仪测测,放心。”
苏晚拿出便携式检测仪,将探头贴在力矩限制器的接口处。屏幕上的数字跳动几下,最终稳定在“偏差0.0%”,完全符合规范。她抬头看向顾沉舟,眼底带着笑意:“没问题了,你也太细致了,连0.5%的偏差都不放过。”
“钢结构吊装是高空作业,差一点都可能出危险。”顾沉舟的目光扫过她被风吹乱的头发,伸手轻轻帮她理了理工装领口,指尖不经意擦过她的耳垂,两人都愣了一下,随即又快速移开。苏晚的耳尖瞬间泛红,低头假装整理工具,心跳却像擂鼓一样。
六点半,项目团队和监理单位陆续到场。林晓雅抱着启动仪式的流程表跑过来,声音里带着兴奋:“苏工,顾总,所有准备都做好了!媒体的摄像机已经架好,钢结构构件也都运到指定位置,就等七点半仪式开始!”
老周跟在后面,手里拿着刚打印好的“项目成本总控表”,激动地说:“苏工,咱们的累计节省成本已经到30.2%了!比预期还超了0.2%,顾总说的装修材料优化,一下子省了15万!”
苏晚接过成本表,看着上面清晰的核算数据,心里满是成就感——从最初竞标时的忐忑,到现在一步步达成目标,每一分节省都离不开团队的熬夜,更离不开顾沉舟始终如一的支持。
七点二十分,就在仪式即将开始时,设备组突然跑来汇报:“顾总,苏小姐,起重机的吊钩润滑不足,要是直接吊装,可能会影响起吊速度!”
顾沉舟眉头微蹙,立刻走向吊钩:“润滑脂呢?赶紧拿过来,我跟你们一起弄。”
苏晚也快步跟上,从工具包里拿出黄油枪:“我帮你递润滑脂,你负责涂抹,这样快。”
两人配合默契,顾沉舟半蹲在吊钩旁,精准涂抹润滑脂;苏晚站在一旁,每涂完一处就及时递上干净的抹布,避免油污沾染。晨光透过起重机的钢架落在他们身上,画面竟有种说不出的和谐。旁边的监理王工忍不住感慨:“很少见甲方和设计方这么齐心的,顾总和苏工这配合,比我们老搭档还默契。”
七点半,启动仪式准时开始。顾沉舟站在话筒前,目光扫过在场的所有人,最后落在苏晚身上,语气比平时温和几分:“顾氏总部项目从启动到现在,最让我惊喜的,不是‘科技+地产融合’的定位有多亮眼,而是遇到了真正懂专业、敢较真的合作伙伴。苏晚工作室用数据修正结构漏洞,用优化方案节省30%成本,更守住了‘设计主权’的底线——这不是‘依附’,是平等的并肩,是我一开始就想要的合作模式。”
台下响起热烈的掌声,苏晚站在人群中,看着顾沉舟挺拔的背影,心里泛起一阵暖流。轮到她发言时,她握着话筒,目光坚定:“感谢顾总的信任,也感谢团队的付出。这个项目让我明白,好的设计不只是漂亮的图纸,更是数据的支撑、成本的把控,是有人愿意尊重你的专业,陪你一起解决问题。未来,我们会继续以‘标杆’为目标,不辜负这份信任。”
她话音刚落,顾沉舟就走上台,递过一把系着红绸带的剪刀:“启动剪彩,一起?”
苏晚接过剪刀,指尖与他的指尖轻轻相触。两人并肩站在彩带前,随着“3、2、1”的倒数声,剪刀落下,红色彩带飘向空中。台下的摄像机不停闪烁,记录下这并肩启航的瞬间——照片里,两人的笑容明亮,眼底藏着连自己都没察觉的温柔。
仪式结束后,正当众人准备开始第一根钢柱的吊装时,张涛突然带着两个华建的人挤进人群,对着媒体的摄像机大声嚷嚷:“你们这吊装方案有问题!刚才起重机还出了润滑故障,现在就敢吊装,要是出了安全事故谁负责?”
记者们的镜头瞬间转向张涛,现场的氛围一下子紧张起来。顾沉舟上前一步,挡在苏晚身前,语气冷了几分:“张总,说话要讲证据。起重机的润滑问题已经解决,力矩限制器刚换了新传感器,检测数据全部达标,有监理和设备组的双重签字。你要是质疑方案,我可以把三次专家评审的报告给你看,安全系数比规范要求高20%,你还有什么疑问?”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