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电力设计院的新能源部,办公室总是弥漫着一股特有的气息——咖啡的焦香、打印机的温热,以及隐藏在键盘敲击声下的、无声的紧张。孙悦坐在自己的工位上,目光却不由自主地飘向了项目经理王斌那间透明的玻璃办公室。那面玻璃,仿佛一道无形的鸿沟,隔开了他和他的职业尊严。
矛盾爆发在一个寻常的周二。孙悦负责的一个偏远地区风电场接入系统设计项目,在关键节点上,王斌强行要求他采用一种他认为存在潜在风险、但成本稍低的旧方案。孙悦据理力争,从技术规范到长期运维成本,条分缕析。然而,王斌只是不耐烦地挥挥手:“小孙,别老是抱着书本死磕,院里要的是效率和成本控制!按我说的做。”
“王经理,这不是死磕,这是基本原则。如果后期出问题,责任谁来承担?”孙悦的声音因为激动而有些发颤。
王斌的脸瞬间沉了下来,手指敲着桌面,声音不高,却带着刺骨的寒意:“责任?我来承担!但你现在要承担的,是不服从管理、挑战项目安排的责任!这个月的绩效,你自己心里有点数!”
“挑战管理”这顶大帽子扣下来,孙悦只觉得一股热血直冲头顶。他辛辛苦苦、没日没夜扑在项目上,换来的就是一句“挑战管理”和威胁克扣绩效?他看着王斌那张写满“权威不容置疑”的脸,心中积压数月的委屈与愤懑终于决堤——他决定,去找部门大领导,新能源部的部长,李总。
这个念头一旦生出,便如同野草般疯长。他想起公司墙上挂着的“畅通言路”的标语,想起入职培训时领导们和蔼可亲的鼓励。或许,李总那样的大领导,是明察秋毫的,是能理解他这种一心为公的技术人员的苦衷的。
同组的老张似乎看出了他的不对劲,午休时悄悄把他拉到茶水间,递给他一支烟,自己却没点。“小孙,脸色这么差,跟王经理闹不愉快了?”
孙悦闷闷地“嗯”了一声。
“听老哥一句劝,”老张压低了声音,“有什么事儿,尽量在项目组内部解决。别想着往上捅,没用的。”
“为什么?李总不是一直强调要重视技术、重视人才吗?”孙悦不解。
老张意味深长地笑了笑,吐出一个烟圈:“单位里,讲究一层管一层。你跳过王经理直接找李总,等于打乱了管理秩序。李总会怎么想?要是谁都直接找他,他手下这些中层领导还有啥用?大领导啊,更看重整个管理体系的稳定,而不是你一个人的委屈。”
孙悦沉默着,心里却不以为然。他觉得老张这是职场老油条的明哲保身之道,他相信真理和公平。
第二天,孙悦精心准备了技术资料和问题说明,鼓起勇气,敲响了李总办公室那扇厚重的实木门。
李总确实很忙,电话一个接一个,签字审批的文件堆了半桌。他抬头看了孙悦一眼,语气平淡:“小孙啊,有事?怎么不先跟你们王经理沟通?”
孙悦心里“咯噔”一下,但还是硬着头皮,尽量客观地陈述了与王经理在技术方案上的分歧,以及王经理对他“不服从管理”的评价。
李总听着,手指无意识地在桌面上敲击,脸上看不出什么表情。等孙悦说完,他沉吟了片刻,说道:“嗯,技术上的争议,有时候确实存在。这样,你先回去,我了解一下情况。”
孙悦心中升起一丝希望,看来李总并没有偏听偏信。他道谢后,轻手轻脚地退出了办公室。
可他不知道的是,他刚离开,李总就一个内线电话把王斌叫了过去。
玻璃办公室里,王斌站在李总桌前,态度恭敬。
“刚才你们组的孙悦来找我,说了说项目方案分歧的事,还提到你对他的管理方式有些意见?”李总开门见山。
王斌脸上立刻浮现出无奈又带着几分痛心的表情:“李总,正想跟您汇报这个事。孙悦这个员工,技术能力是有的,就是心态不太好,太固执,难管理。总觉得自己掌握的就是真理,听不进不同意见。这次的项目,院里对成本控制要求很高,我作为项目经理,压力也大。选择那个成熟方案,是基于项目整体进度和预算的综合考量,风险完全可控。可他呢,就认死理,在会上直接顶撞,严重影响团队士气。我批评他几句,也是希望他能成长,没想到他……”
王斌恰到好处地停顿了一下,摇了摇头:“唉,可能是我的管理方式确实需要改进,没能让他充分理解团队的意图。”
李总靠在椅背上,手指轻轻敲着扶手。王斌是他一手提拔起来的,做事雷厉风行,执行力强,虽然有时手段硬了点,但能扛事,能出活。他需要这样的中层来分担管理压力,维持部门的正常运转。至于一个普通员工孙悦……技术是好,但如果真如王斌所说,心态差、难管理,不能融入团队,那技术再好,价值也有限。领导事务繁多,本就依赖中层传递信息和做判断。相比之下,他自然更相信自己熟悉的、能为自己分忧的王斌的判断。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