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礼服系列可以加一点珠子,”娜迪莎突然说,她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小布包,打开后里面是一颗颗五颜六色的珠子,“这是我临走前,村里的小女孩送给我的。她们说这些珠子是用贝壳磨的,在我们那里,珠子代表着祝福。如果把珠子缝在礼服的领口或者腰间,会不会更有仪式感?”
林溪拿起一颗红色的珠子,放在靛蓝布料上,眼睛立刻亮了:“太好看了!红色和靛蓝是撞色,但又不会冲突,反而能让布料的颜色更突出。而且这些手工珠子比机器做的更有质感,刚好能体现手工制作的温度。”
张野则拿起一块布料,仔细研究它的延展性:“这种布料的韧性很好,应该可以做垂坠感强的款式。比如长款风衣,下摆可以设计成不规则的,走动的时候能露出里面的花纹,会很有动感。另外,我觉得可以在袖口或者口袋的位置做一些拼接,用同色系的薄纱,这样既能增加层次感,又不会让衣服显得厚重。”
顾星晚看着大家热烈讨论的样子,心里的焦虑渐渐消散。她原本以为,融合不同文化的元素会很困难,怕做得不伦不类,或者冒犯到文化本身。但现在她发现,当大家真正去了解布料背后的故事,去感受它的质感和温度时,设计的灵感会自然而然地涌现。
“对了,”娜迪莎突然想起什么,从行李箱里拿出一块浅灰色的布料,“这块布料是用木薯粉浆染的,颜色比较浅,上面的花纹是用树枝画的。我觉得可以用来做衬衫,男生女生都能穿。领口可以设计成立领,再用靛蓝色的线绣一圈花纹,简单又有特色。”
张野接过浅灰色布料,用手捏了捏:“这个布料很轻薄,适合夏天穿。如果做衬衫,可以把袖口设计成可拆卸的,这样既能当短袖穿,也能当长袖穿,实用性更强。另外,口袋可以做成斜插式的,位置稍微高一点,显得更利落。”
林溪则在色卡里找了找,抽出一张浅卡其色的卡片:“如果做套装,浅灰色衬衫搭配浅卡其色的裤子会很好看。裤子的裤脚可以稍微收一点,再用靛蓝色的线缝一条细边,和衬衫的领口呼应。这样一套穿下来,既休闲又不失正式,适合日常通勤。”
顾星晚把这些想法都记下来,然后翻开素描本,开始画初步的设计图。她先画了一件长款风衣,用靛蓝布料做主体,袖口和领口拼接了浅棕色的皮革,下摆设计成不规则的,露出里面的波浪纹图案。接着,她又画了一件短款夹克,用浅灰色布料做主体,胸前用靛蓝色的线绣了一个小的沙卡纹图案,口袋是斜插式的,显得很干练。
“我觉得我们可以在衣服的标签上做点文章,”娜迪莎看着顾星晚画设计图,突然提议,“每个标签上都印上布料的故事,比如这块布料是谁染的,上面的花纹代表什么。这样消费者买到衣服后,不仅能穿,还能了解背后的文化,不是更有意义吗?”
“这个主意好!”顾星晚立刻点头,“我们还可以拍一个短片,记录布料从采摘靛蓝草到染色、晾晒的过程,再记录我们设计和制作衣服的过程。短片可以放在工作室的官网和社交媒体上,让更多人了解手工染布料的魅力,也了解非洲的传统文化。”
张野也表示赞同:“我们还可以和娜迪莎家乡的妇女合作社合作,以后定期从她们那里采购布料。这样不仅能保证布料的供应,还能帮助村里的妇女增加收入,不是一举两得吗?”
林溪笑着说:“那我们的设计展就不仅仅是展示衣服了,还能成为一个连接不同文化的平台。说不定以后还能邀请村里的妇女来中国,给大家展示手工染布的技艺呢!”
讨论一直持续到傍晚,夕阳透过窗帘的缝隙照进来,给布料镀上了一层暖金色。顾星晚的素描本上已经画满了设计图,每一张图旁边都写着详细的备注:布料的颜色、花纹的位置、拼接的面料、配饰的搭配……原本空白的页面变得满满当当,像一片长出了花草的田野。
娜迪莎拿起一块靛蓝布料,轻轻贴在脸颊上,感受着布料带来的温暖。她想起外婆在村口晒布料的样子,想起村里的妇女们一边搅拌染缸一边唱歌的场景,想起小女孩们把珠子塞进她手里时灿烂的笑容。她原本只是想把家乡的布料带来给朋友们看看,却没想到会引发这样一场热烈的讨论,会诞生出这么多充满创意的设计。
“我觉得我们做的不只是衣服,”娜迪莎轻声说,目光落在设计图上,“我们是在把非洲的阳光和河流,缝进中国的布料里;是在把村里妇女的双手和笑容,带给更多的人。”
顾星晚抬起头,看着娜迪莎,又看了看张野和林溪,心里充满了感动。她知道,这些衣服最终会被穿在不同人的身上,会出现在不同的场合。但每一件衣服背后,都藏着一个关于跨越大陆的故事——关于肯尼亚小村里的靛蓝草,关于工作室里的热烈讨论,关于不同文化碰撞出的火花。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